正義網3月10日訊(記者 呂衛紅)今日下午3時,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聽取高院、高檢工作報告。正義網聯合騰訊網邀請專家陳桂明就兩高工作報告中的相關問題進行連線解讀,以下為連線實錄:
記者:陳老師您好,您看到這個報告之后的第一感覺是什么,認為這次報告有什么樣的特點?
陳桂明:這個正式的報告也是剛剛拿到手,所以還沒有來得及認真的解讀,但是簡單的翻一番還是有一些亮點。
記者:亮點是哪些呢?
陳桂明:比如我對這些數字就比較敏感,這上面一系列的數字還是挺能說明問題的,比如說整個法院受理案件的總數突破了歷史的最高點,因為最近若干年都是徘徊在800萬多一點,這一年全國法院受理的案件突破了1000萬,這意味著什么?給法院工作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這些問題都是很值得思考的。
另外法院各類案件的數構成上也有一些變化,這些變化也是能說明問題,所以從這些數字來看,我覺得最高法院的工作報告給我的感覺是兩點:第一點就是社會對司法的需求在變;第二就是法院根據社會對司法需求的變化,工作策略上做了很大的調整,從這一年的情況來看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有了很大的起色。
比如說從案件的結構來看,這一年涉及到民生的案件,比如說勞動合同、勞動爭議的案件,比往年審結的數字差不多翻了一杯,同比上升93.93%。涉及到醫療住房、消費者權益這樣的案件同比上升了45%,差不多上升了將近一半。這些數字都說明了法院對這些跟民生有關的案件特別關注,所以才會取得這樣的成績。
再比如執行的案件,這是中國老大難的問題了。從中央到地方,全社會對執行難都是感覺很頭疼。長期難以解決、難以化解,但是從這一年的情況來看,還是有很大的變化。就從執行的標的額來說上升了33.31%,也就是上升了1/3,這些都是跟法院整個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的思路改變有關系的。這種改變又是建立在整個社會對司法需求的變化方面。因為我們現在常常說社會已經發展到這樣一個階段,面臨著社會轉型期、面臨著各個方面利益的調整,所整個社會的矛盾比以前更多、更尖銳、更復雜,所以可以從案件的總數就可以看出來,1000多萬件,數量是增加了。以前案件數我自己也有一個判斷,最近這么多年每年受案數都在800多,實際上不能反映社會對司法的需求,而是反映了我們的司法能力問題。我們每年大概審理這么多的案件,從司法能力來說、從法院能力來說是飽和的。這一年上升了這么多,突破了1000萬,人還是那么多人,法官隊伍的人數并沒有增加多少,基本上是穩定的,但是司法能力增強了、受理的案子數也就多了,這實際上是一種改變,這種改變是工作思路調整以后,包括一些工作指導思想調整了以后確定了這些司法為民、關注民生、解決社會的發展過程當中突出的一些焦點性的矛盾,通過挖掘潛力獲得的成果。所以從這些數字來看,我個人覺得還是挺鼓舞的,表明這一年司法工作成效是非常顯著的,這是最初的印象。
記者:報告里面說,今年信訪量下降了49.74%,這個數字下降得非常明顯,我們看到其他的數字都是在上升的。
陳桂明:這是整個社會矛盾集中爆發的時期,應該說中國在面臨這樣一個時期,所以糾紛增加是很正常的、信訪增加也是很正常的,但是這一年的信訪下降了差不多一半,我對這個數字也是感到很吃驚,我相信包括法院系統在內的各個司法機關,以及全社會對于化解社會矛盾高度重視的結果,很難從某一方面解釋這樣的原因。
比如從法院的工作報告來說,我覺得有一些方面跟法院的工作有關系,比如說重視調解。我們這些年不能說不重視,但是應該講持續若干年重視不夠,這個重視不夠也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說大家覺得司法要正規化、要講程序,這樣的想法也沒有錯,但是在新的形勢之下,這種矛盾凸顯的時期,完全靠剛性的審判,有時候化解矛盾就體現出它的不足,可能是體現了它的正規性,但是它的效率可能反而是很低,所以法院在一年中調解方面還是做了很多工作,我相信方方面面的工作促成了糾紛的化解以及信訪這方面數字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