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融兩岸 和美嵐島
福建平潭:擦亮“68海里·檢察促融”涉臺工作品牌




福建省平潭縣簡稱“嵐”,素有“海蝕地貌甲天下,海濱沙灘冠九州”之美譽。海上絲綢之路貫古今通八方,潮起帆張在這里交織出向海圖強的“新航跡”。這里是祖國大陸距離臺灣本島最近的地方,也是全國唯一的對臺綜合實驗區。
近年來,平潭綜合實驗區檢察院(下稱平潭檢察院)一體學思踐悟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建成兩岸深度融合發展的先行區、高標準建設的國際旅游島、高水平開放的創新實驗平臺、兩岸同胞幸福宜居的共同家園”改革任務,持續深化“68海里·檢察促融”涉臺工作品牌,為助推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提供了“平潭樣本”。
“日常履職和兩會期間,我所關切的創新治理方式守護和美海島,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推動兩岸文化深度交流與融合,促進嵐臺同胞情感融合、心靈相通等問題,在平潭檢察院先行先試的司法實踐中,可感可觸可見。”作為檢察機關的“老朋友”,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平潭縣海壇街道臺康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劉愛英深有感觸地說。
和諧共生 增進“天人合一”的民生福祉
408公里的最美海岸線綿延曲折,展示著嵐島的無限魅力。立足臺胞臺企登陸內地的第一家園,68海里的相守相望,從一片亮麗的碧海銀灘開始。
2023年4月,平潭檢察院在定期導入平潭行政審批局12345群眾投訴舉報數據信息過程中,利用類案篩查模型發現一條有關非法圍填海的舉報線索。辦案檢察官調查發現,因福建省機構改革和行政機關職責調整,過渡期職能銜接未明確,取證難度大,導致案件長期處于未結案狀態。平潭檢察院立即聯絡相關方面召開聯席會議,擺問題、捋職責,推動多方達成共識。隨后,該院依法制發檢察建議,督促相關職能部門查處了非法占用海岸線違法行為。
檢察建議制發后,一場守護優美生態環境的行動迅速展開。相關單位開展違法用海現場勘驗,責令違法行為人限期退還非法占用海域,恢復海域原狀,并處罰款264萬余元。平潭檢察院持續跟進監督,行政機關向廈門海事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廈門海事法院裁定準予強制執行。目前,該案已進入強制執行階段。
平潭檢察院梳理案發原因,總結辦案過程,認識到打破行業“數據壁壘”,聯通部門“信息孤島”的重要意義,決定以改革引領創新破局,依托數字賦能強力推進多部門協作。在多部門協同配合下,海岸線巡查督察、行政處罰案件、群眾投訴舉報等8萬余條涉海洋數據信息被“盤活”,匯聚成以平潭為中心、輻射福建省其他沿海六地市的線索數據池,在“最強大腦”(人工智能技術)的篩查比對下,相關行政機關的履職情況清晰可見。該模型自2023年2月研發投入使用至今,已助力福建省多地檢察機關研判發現沿海七地市(區)非法占用海岸線行政公益訴訟線索32件,查證屬實28件,推動整治非法占用海岸線2817米,治理非法占用海域615.9畝。數字賦能下,福建省檢察機關海洋生態保護跨區域協作實現新突破。
近年來,隨著檢察公益訴訟的觸角不斷延伸,優質線索發現難、專業問題研判難等情況也愈發凸顯。為此,平潭檢察院聘請公益訴訟觀察員作為“智慧外腦”助力檢察辦案提質增效。臺胞許博士是該院第一批公益訴訟觀察員。
今年是許博士來嵐從事研究的第九個年頭,他喜愛這里的碧藍色調和與故鄉臺灣一樣的海濱風情。“很榮幸能共謀平潭生態文明建設,深度參與生態環境治理。我最近參與觀察了一起離島丘陵失火公益訴訟案件,深刻感受到祖國大陸對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的高度重視。”
公益訴訟觀察員可以為檢察公益訴訟案件的線索搜集、調查取證、公益宣傳、公開聽證等提供專業協助和支持。在許博士看來,公益訴訟觀察員責任重大。“我會著重做好先進理念融合,專業技術融合,密切配合檢察院公益訴訟相關工作,共同呵護好美好家園。”
海洋生態公益檢察多元共治模式入選生態環境部綜合規劃與政策全國典型案例,獲評福建自貿試驗區第18批全國首創創新舉措……一項項榮譽展示著平潭檢察院敢闖敢拼的創業精神。
“建設生態文明是永續發展的大計,好的人居環境和軟環境更有助于兩岸融合發展。”在平潭檢察院檢察長余深畫看來,守護好兩岸共同的“真寶貝”,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是該院必須自覺擔起的歷史使命。
如今,迎著對岸的風,亮麗的國際旅游島天青海藍風景獨好。
和而不同 厚植近悅遠來的法治沃土
耕海百里,海岸線后便是可親的家園。
率先實現與臺灣北、中、南部主要港口客貨運直航全覆蓋;設立大陸首個臺胞臺企服務中心……平潭,是一片為促融合先行先試的“試驗田”。乘千年一遇之浪潮,平潭檢察懷抱天下為公的大同理念,躬身耕耘,引法治清源滋潤“試驗田”沃土。
蛇年春節前夕,平潭臺胞社區的志愿者們忙碌了起來,在大紅燈籠等春節氛圍濃厚的裝扮物件點綴下,小區充滿了“文化味”“人情味”“幸福味”。臺胞檢察聯絡員薛先生向社區網格員了解社區矛盾糾紛化解、法治文化建設、社區矯正人員狀況等情況。
臺商楊某是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到大陸經商創業不久就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由于臺胞缺乏足夠的本地社會基礎,在對包括楊某在內的臺胞適用緩刑時存在審前社會調查難、后期監管難等情況。平潭檢察院經過充分調研,與相關部門會商,推動由臺商協會涉臺社區矯正基地協助主管部門落實監管,臺胞檢察聯絡員協助開展社區矯正工作。平潭檢察院還在前不久辦理的一起失火案件中,首次將“平潭嵐碳”同等適用于不慎引發火災的臺胞陳某,由陳某自愿購買碳匯生態產品進行替代性生態修復。案結事了,陳某得以順利返臺過春節。
“平潭檢察院勇于創新,將司法碳匯引入臺胞失火案件,不僅讓當事人充分認識到錯誤,爭取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機會,也能回臺過年,與家人共享團圓。”劉愛英對平潭檢察院的辦案工作給予高度評價,“這場失火案件聽證會既是深刻的法治教育課,也是生動的兩岸一家親法治實踐課,詮釋了‘親望親好’的骨肉親情。”
為了讓臺胞深切感受開放包容的嵐臺司法溫情,愿意來、融得進、留得住,近年來,平潭檢察院全方位開展“一室多員”工作,持續深化“68海里·檢察促融”涉臺工作品牌,聘請臺胞擔任檢察聯絡員、公益訴訟觀察員,設立專家咨詢委員會,邀請6名臺胞擔任專家咨詢委員,在全國率先引進臺灣地區法律專才擔任檢察事務助理,相關做法被寫進福建省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第三批政策措施。
2024年8月,平潭檢察院與平潭綜合實驗區政協工委共建“同心家園”政協委員聯系點,充分發揮檢察機關的專業優勢和政協委員的行業資源,為涉臺檢察工作提供更多創新思路,為臺胞臺企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務。該院還建立臺胞檢察事務助理調解室,輻射全島,架起與臺胞溝通的連心橋,譜寫嵐島善治的“楓橋經驗”新篇章。目前,臺胞檢察事務助理調解室已妥善處置臺胞臺企司法訴求7起。
2024年,一家臺資科技企業將貨物發出后遲遲收不到貨款,又不知如何維權,便向臺胞檢察事務助理調解室尋求幫助。檢察官受理后聯合臺胞檢察事務助理一起釋法說理,引導該臺資科技企業線上立案,同時建議該企業修改合同范本,進一步明確貨款支付時間及方式,在以后的經營中有效規避法律風險。
調研臺資臺企產業園區內各企業運營狀況,了解企業法治需求,提供法律服務;運用數字檢察維護對臺職業認證法治環境,助力完善一體化服務模式……一項項精細化服務讓臺商在平潭安心經營、放心創業。法治護航下,平潭正在成為兩岸同胞合作建設、先行先試、科學發展的共同家園。
和衷共濟 鑄就同根同源的精神錨點
2024年12月16日,正式對外開放的平潭殼丘頭遺址博物館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東南沿海史前文化與南島語族文化和合共生的美麗畫卷。展館里陶器上的波浪紋鐫刻著遠古先民向海而生、愛拼敢贏的開拓精神,平潭是閩臺史前文化之源也得到了國際認證。
溯源文脈,鑄就融合發展的精神錨點。殼丘頭遺址旁的兩岸同根促融檢察實踐基地,靜靜守護著千年文脈。“該基地由檢察院與我院共建,對涉臺文物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平潭綜合實驗區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副院長侯榕貴談到與檢察機關的聯動時表示,將進一步加深對臺灣學生開展南島語族同根同源教育及兩岸文化遺產司法保護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依托兩岸同根促融檢察實踐基地,平潭檢察院與平潭綜合實驗區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共同研發涉臺文物保護普法教材,與平潭綜合實驗區人大工委、法院等5部門簽訂《涉臺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合作備忘錄》,開展涉臺文物和文化遺產糾紛源頭預防治理,與臺胞公益訴訟觀察員密切協作,梳理出國家級、省級涉臺文物4處,并為涉臺文物建檔立冊。
2025年1月15日,臺灣地區法科學生實習實訓開班儀式暨“法融兩岸·青春同行”交流座談會在平潭召開。“希望同學們在福建開啟一場法治探索、文化融合與情感交流的旅程,為深化兩岸交流合作貢獻青春力量。”會上,余深畫對在場的臺灣青年學生充滿期待。
余深畫告訴記者,本次實習實訓打破了時間和地域限制,不只局限于平潭一地,參訓學生除了前往法院旁聽庭審、深入律所了解案件辦理外,還參訪了福建省檢察院、寧德市檢察院等,同時創新性采用“線下+線上”教學模式,為臺灣學子搭建更廣闊的平臺,以暖心服務實現“育才”向“引才”“用才”的轉換,為增進兩岸交流培育人才隊伍。
據了解,2024年以來,平潭檢察院率先在全國檢察機關批量接收68名臺灣地區法科學生參加為期30天的實習實訓,研學省、市、區(縣)三級檢察機關的檢察業務,涉獵審判、仲裁、律師執業等多項法律實務,參觀平潭南島語族、三坊七巷、煙臺山等自然人文景觀,實習足跡從平潭向福州、寧德延伸,實習主題向融合和實務深化,串聯起閩臺青年團體常態化交流渠道,打造了平潭兩岸情感融合示范樣板。
“一灣海峽,和合共生。平潭檢察院將殷殷囑托化為實干篤行的動力,從多元文明中兼收并蓄、創新融合,將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展現更大作為、注入更強法治力量。”余深畫說。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