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正義網十五周年紀念征文活動啟事后,驀然心中有種沖動,醞釀著寫篇文章以表達我對正義網的那一份獨有的情感。但由于瑣事纏身,久久沒有動筆。就在我彷徨時節,突然接到一個從北京打來的一個電話。
“您是范老師嗎?”
“是。”
“我是評論頻道編輯。您還記得您寫過一篇題目為《法治政府讓民生更公平更和諧》的文章嗎?”
“是的,寫過。”
“那您能不能把這篇文章獲獎的證書拍照發過來,我們開展正義網十五周年紀念活動要用。”
《法治政府讓民生更公平更和諧》,是我在去年全國兩會期間發在正義網上的一篇網評文章,后來評論頻道編輯通過QQ告訴我說,這篇文章獲得第24屆中國人大新聞獎網絡作品評論三等獎,向我表示祝賀。我由此竊喜了一陣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漸漸淡忘了這件事情。接到評論頻道編輯的電話,使我想起來那張放在抽屜里的證書,也勾起我與正義網一縷溫馨的回憶。
文章獲獎帶有幸運性,但這個幸運卻是正義網給予的。從2006年以來,我與正義網打交道已經有了9年的歷史。最初是在論壇里“混”,發圖片和文章“砌磚”,在娛樂中打發時光。后來我成為正義網一名通訊員。
我愛好文學,是本地作家協會會員,最初向檢察文化頻道里投了一篇題為《鄉村圓夢人》的散文,被編輯采用,并作為好文章放在欄目的醒目位置供人欣賞借鑒。其實,正義網是個人才集聚的舞臺,通訊員隊伍里高手如云,才華橫溢,編輯看好我的這篇文章,也許是對我這個新人的一種鞭策與鼓勵吧。
也許和正義網有緣,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有幸結識了正義網評論頻道的編輯,嘗試著寫了一篇評論文章,得到了編輯部的認可。從那以后,我便成為正義網網評隊伍中的一員,兩年多來為正義網寫了一百多篇網評文章,內容涉及到全國兩會,重大法治事件、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不乏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抨擊時弊、臧否人物,其中部分文章被全國其他網站和報紙轉載。我沒有想到和惶恐的是,我寫的評論文章的數量和影響力遠遠超過我創作的文學作品。一次偶然點擊網頁,無意中看到我的名字被收錄到中國觀點人物庫,有的媒體甚至稱我為著名評論員。人怕出名豬怕壯。也許我的這份經歷,本地媒體也十分看重我,荊楚網、恩施新聞網、中國硒都網、恩施日報、恩施晚報紛紛邀請我為他們寫時評文章。
我能夠躋身于時評界,與正義網編輯的熱情耐心的指導分不開。我寫文章比較快,是優點也是缺點,因為“一快有三毛”,免不了有錯別字或句子不通順的問題,甚至還有許多不嚴謹的地方,而這些“硬傷”都是在編輯們的“醫療”后得以發表,彌補了缺陷,讓文章變得完美。編輯潤雨無聲的幫助,促使我細心起來。每次向他們發稿,他們都說我辛苦了表示謝意,并通過QQ進行互動,用微笑、握手、花朵等虛擬的圖標傳遞著真實的情感,讓人感到溫馨,這種場景多半出現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們還在工作,其實他們才是最辛苦的人,借這篇文章,我深深向他們表達我的敬意。
寫網評,考驗作者的快速反應能力和綜合素質,尤其是正義網的新高度和大視角拓寬了我的眼界,對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磨練。多少次的撾耳揉腮,多少次的熬更守夜,讓我在思索中成長,在寫作中收獲著快樂。我喜歡雙日集討論話題的氛圍,偶爾也寫點散文抒發自己的情感。長時間的寫作,也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處在既不想讓編輯感到失望,又不想給自己加壓太多的兩難境地。但是每次接到約稿,我還是堅持著。不是別的,因為那份彌足珍貴的期待和信任,還有友誼,竟然使我身不由己,停不下鼠標和鍵盤。
在這之前,我總以為正義網只是檢察圈內和法律人的網站,其實她的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她行業的本身。在一次地方召開的網評工作會議上,眾多網評員聽說我來自檢察院,因此說起了正義網的網事,他們對正義網的熟悉程度以及津津樂道的神情,讓我感到驚訝。大家說,正義連著百姓的心,正義網不僅是你們法律人的網站,更是百姓的網站。一席話讓我眼睛感到有些濕潤,因為作為網友,我也有了正義網的榮譽感。
十五年,正義網歷經風雨,風華正茂,由一棵小樹苗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搖曳著一片綠蔭,向人們傳播著法律文化精神,顯示出她博大包容的情懷和精神。我有幸成為這課大樹上的一片綠葉而感到高興和自豪。做正義網上的一片綠葉,讓大地變得郁郁蔥蔥,正是我的理想和追求。
(作者單位:湖北省恩施市檢察院)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