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政善治 社會共治 厲行法治
社會治理創新升級(全面深化改革進行時)
這兩天,人們在關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時,也注意到了這樣一則消息:據公安部統計,與3年前相比,全國查處酒駕起數和酒駕致人死亡數均下降40%左右,“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氛圍越來越濃厚。嚴管酒駕的成功經驗,正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具體體現,被法學專家譽為我國社會治理的一個“法治樣本”。 戶籍改革,萬眾期待。翻開《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打破城鄉戶籍壁壘”“村里人可以落戶城鎮”“流動人口有望享受與城里人一樣的讀書、看病、養老福利”,億萬農民“進城安家”的夢想隨之綻放。
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整治酒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戶籍改革……我國社會治理轉型升級呈現喜人景象。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治理發生了一系列可喜變化:由“我說你聽重管理”到“以人為本重服務”的理念得到強化;由“唱獨角戲”到“社會協同”的共治氛圍正在形成;由“和稀泥”到“依法解決”的矛盾化解方式越來越受歡迎。
“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繪就的宏偉藍圖,社會治理的創新舉措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龐大的流動人口,是我國一大特色,也是社會治理的一大難題。戶籍改革全面啟動,流動人口將享受均等公共服務,這既是此次改革的亮點之一,也是我國社會治理“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理念的生動體現。
為方便百姓辦事,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市建立了一張政府為民辦事清單,將民生訴求信息、困難群眾信息等信息列入臺賬,限時督辦。湖北積極推進農村網格化建設,以“信息下鄉惠農、管理服務并重”為切入點,讓老百姓實現了“辦事兒不出村”的期盼。
為解決道路交通擁堵這一“城市病”,上海市運用大數據為交警裝上“千里眼”,有效引導車流,化解上下班高峰期擁堵問題,同時利用數據分析做好交通事故預防,促進了道路交通的安全順暢。河北邯鄲交警支隊探索借道左轉“神招兒”,在現有道路條件下,通過在隔離帶開豁口的方式,解決了城市十字路左轉難題。
民生優先、服務為先,各級黨委政府在創新社會治理中良策迭出、善治盡顯。
培育社會組織,讓部分社會組織與主管部門“脫鉤”,為社會組織“松綁”,引導社會各方力量積極有序地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治理的鮮明特點。《愿望樹》就是北京西城區服務中心公益智庫聯合社會組織和社區志愿者打造的大型公益話劇,旨在提高自閉癥患者的“社會參與能力、自信自立能力和自我改善能力”,并讓更多人了解這個特殊群體。
遵法守法,用機制預防矛盾產生,以法治解決各類問題,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治理的又一突出特征。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意見》,為信訪制度的重大改革明確了方向和路徑,“信訪不信法”“以訪壓法”越來越沒有市場。一切在法治軌道運行,既是老百姓合理維權的原則,也是各級黨委政府處理矛盾糾紛的準則。針對社會矛盾量多的現實,“楓橋經驗”成為各地將矛盾化解在基層的一大法寶, “家庭瑣事不出戶、鄰里糾紛不出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正在成為常態。
治理有良方,創新無止境。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治理突出黨政主導下的社會各方參與,突出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運用,突出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朝著社會治理體制和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大步前行,我們迎來了一個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局面。(記者黃慶暢、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