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高考提前批錄取結束。在各個學校的錄取分數線中,中國人民大學的小語種專業劃線方式引起關注:在北京和福建的錄取分數線“男女有別”。無獨有偶,上海外國語大學近日在官網上陸續公布在全國各地的高考錄取分數線。在該校已公布的近20個省市(自治區)的分數線中,有12個省市(自治區)的提前批錄取分數線出現“男女有別”的情況。
相關高校如此劃線有兩個最主要的考量,其一,控制部分專業的男女生比例,使其相差不致過于懸殊;其二,考慮到具體專業的特性及其未來就業的前景,在前期即提高門檻,限制女性進入此類領域。
這件事情的吊詭之處不少,有一點尤為鮮明。在男女分別劃線的情況下,極少出現男生分數線高于女生的情況,提前批招生中,中國人民大學的小語種專業在北京的文科分數線,女生比男生高出13分。上海外國語大學已公布的近20個省市(自治區)的分數線中,有12個省市(自治區)的提前批錄取分數線出現了按性別劃分的情況,多數為女高男低,個別地區的差異甚至達到了五六十分。“女生全面勝出”之說呼之欲出,“男孩危機”也迎面砸來,整個事件逐步走到了“女生要強,男生不強”的老生常談,變成了一出“性別歧視”的故事新編。
“性別歧視”四個捉人眼球的大字成了事件中最吸引人的爆點,可這也正是讓人匪夷所思之處,不管是“拯救男孩”還是“歧視女孩”,為什么我們口口聲聲現代化的今天,“男女之爭”仍有舞臺,此類“性別之辨”永遠能準確又敏感地勾起民眾的關注,這背后折射了什么,我們這么多年所努力的平等到底得到了什么,我們又實際做到了多少?我們不愿意花時間去討論區別設立分數線可能蘊含的合理之處,不深究“女生要強,男生不強”背后的原因和解決之道,光是“性別歧視”一說足以令人深思。性別這件事情,到今天,還能成為可資討論的事件,這其中隱含著怎樣的反諷?在今天,性別平等還不能作為一個被普遍認可的前提,而我們始終在“重男輕女”的窠臼里打轉,這真是殘酷的現實。
回到事件本身,校方對于高校部分專業男女比例過于不均的現狀的憂慮可以理解,對于學生未來就業可能面臨的困境的“提前準備”或許也有合理性,但是面對一系列的男女就學差異、工作差異乃至婚戀差異,采取這樣“男女有別”的舉措果真是最佳選擇嗎?整個社會運行機制中出現的不足與欠缺,讓那些十八九歲的高中女生來承擔,真能達到他們期望的結果公平嗎?在今日中國之教育壓力下,在這一場相對真實相對公平的考試中,在以獲得更好的教育機會為目的選拔里,設置性別限制,真的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妥嗎?在我們面對復雜的社會問題時,每做出一個決定,能不能更加審慎,更加全面,更多考慮公平正義?
也許性別紛爭一時難以平息,下次換一個由頭仍能演出另一場大戲,今天是分數線面前的性別困境,也許跨過這條分數線,所謂的困境才剛剛開始。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