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指數”無法衡量所有法治現狀
不少論者對于“法治指數”的關注,更多地體現在它的公信力上,即“法治指數”能否客觀地反映當地的“法治現狀”。應該說,這樣的論斷從邏輯上講沒有任何問題,統計數字的公信力至少要由獨立的機構來統計才有可能,這是一條不證自明的“公理”。
眾所周知,現實中,各級地方政府接待最多的絕對是上級政府。根本原因就在于上級政府手中擁有太多足以令下級政府及其領導垂涎三尺的資源了,這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決定下級官員烏紗帽的權力。“屁股決定腦袋”,誰能夠給位子,當然就要為他的利益多加考慮,區區輕歌曼舞、美酒佳肴,孝敬就孝敬了,何況既沒有違法犯罪的風險,又不用自己掏錢。只是可憐那些陪酒者了。
“暗訪秘拍”能體現法治精神?
一直以來,類似上述報道中所言及的那些公務員上班時間紀律松弛、形象欠佳、辦事推諉拖拉的所謂“機關病”,在許多地方的許多部門成為一種久治難愈的現象。因而,如何有效地整治“機關病”,采取更好的方式方法來加強對機關工作人員的監督管理,各地各部門進行了諸多可貴的探索和實踐。
腐敗手段變了,司法觀念也該變
近年來,腐敗分子的“唯利是圖”達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一些腐敗分子為了謀取一點私利往往不惜把巨額國家資產拱手與人。特別是在國有企業改制的過程中,個別國有資產的管理者和監督者為貪圖蠅頭小利收受賄賂之后,將巨額國家資產賤賣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現象非常嚴重。
奢侈品消費和“偽富人經濟”
在我們國家的窮鄉僻壤,還有數千萬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還有許多失學兒童在嗷嗷待哺;即使在城市,也還有人需要“低保”,在引頸企盼“送溫暖”……國情如斯,又怎能將中國成為奢侈品消費大國視為吉祥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