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華社一份《網民呼吁遏制餐飲環節“舌尖上的浪費”》批示,“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總書記的批示可謂發人深省,也點中了當前我國長期存在的鋪張浪費陋習。據報道,“中國式剩宴”每年就要倒掉將近兩億人的口糧。
其實,這些浪費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筆者幾天前就有過類似經歷。當時和幾個朋友一塊吃飯聊天。飯后,看到桌上剩下的一條紅燒魚基本沒怎么動筷子,覺得扔了挺可惜,就準備向服務員要食品袋打包帶走。誰知一旁的朋友拉住我的手,悄悄地說,“那點東西就別打包了,別人會笑話的,再說剩菜吃了也不好。”因為當時急著離開,我也就沒有再堅持。
回到家后,頗為感慨。我從小生活在偏遠的農村,家鄉生活非常貧窮,記得最貧困的時候,甚至連最為基本的溫飽問題都自己解決不了,只有靠挖點野菜和國家的救濟糧補貼,更別提其他的了。雖說人們現在日子好了,但艱苦樸素的傳統怎么能忘呢?聽父輩人說,在三年困難時期,沒有糧食吃,人們就挖草根,吃樹皮,甚至一個窩頭就能救活一條命。
在生活日漸富裕的今天,人們似乎好了傷疤忘了疼,開始鋪張浪費起來。尤其是在一些喜宴、宴會等請客吃飯場合,很多人因為講面子、講排場,應酬時會多點菜,根本吃不完。另外,大吃大喝導致“剩宴”的問題還盛行于公款吃喝上,由此造成“三公”消費居高不下。比如在接待這種事情上,下級擔心其成為評價體系的一部分,所以要上最好的飯菜,反正不用自己買單。就這樣,很多根本沒動筷子的剩菜剩飯被當成泔水倒掉,而與此同時,幾千萬人還在溫飽線以下掙扎。
《朱子家訓》有言:“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時時處處注重勤儉節約,弘揚崇儉戒奢的傳統美德,才是講文明、有教養、匡正社會不良風氣的表現。當前,我們應引導社會形成這樣一種輿論——大吃大喝的招待方式是落后的、愚昧的、老土甚至是荒誕的,簡單節儉的吃飯方式才與低碳理念一樣,符合國際觀念,是時代的潮流。
倡導文明、理性就餐生活方式,杜絕中國式“剩宴”,這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