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海洋生態環境,“守護海洋”,檢察機關也積極行動起來。2月22日,“守護海洋”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部署會在青島召開。會議披露,要通過開展專項監督活動,將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優勢轉化為守護海洋的生態效能。這一新舉措,體現了檢察機關的擔當精神,應該為檢察機關點贊。
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是當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內容,但也是新課題,困難很多,任務很艱巨。陸地上的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空氣污染,都實實在在地發生在我們身邊,真真切切地侵害著我們的健康。相比陸地上的污染,海洋生態污染離我們比較遠,其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對很多人來說很陌生。事實上,海洋生態環境污染形勢很嚴峻。據有關部門調查,隨著我國“藍海”戰略的推進、海洋旅游業的開發,在海洋上的活動日益頻繁,而各種污染也開始逐漸侵蝕著海洋生態環境。填海造地、圍海養殖、“海洋開發熱”等行為,使得海水水質惡化、垃圾堆積、生物多樣性持續下降。同時,相對于陸地上的環境治理,海洋環境保護呈滯后態勢。海洋環境保護成為了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短板。提高對海洋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迫切性的認識,采取有效措施推進海洋生態保護,既是對擔負著海洋環境保護職責的行政執法部門的新要求,也是對檢察機關的新要求。
在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中,環境檢察公益訴訟成效卓著,已經被證明是一把利劍。2018年,最高檢會同生態環境部等九個中央部委會簽下發《關于在檢察公益訴訟中加強協作配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進一步形成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合力。2018年,在公益訴訟領域,檢察機關共立案辦理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類案件59312件,辦理訴前程序案件53521件,訴前程序行政機關整改率達到97%。檢察公益訴訟為解決公地治理的世界性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遏制海洋生態污染,檢察公益訴訟應該也可以大有作為。跨地域性、成因復雜,是海洋生態污染的一個顯著特點。這樣的特點,決定了海洋生態污染防治必須有大局觀,能夠跨地域、跨區劃開展工作,推動形成治理合力。實踐中逐漸體現出來的檢察公益訴訟的制度優勢恰好順應了這一特點和要求。檢察機關全面開展公益訴訟工作以來,在探索建立環境檢察跨區劃協作機制,推動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形成治理合力等方面,積累了很多有益的做法,形成了很多有效的工作機制,這些都為樹立陸海統籌、河海共治的全局觀,搭建區域合作、橫向聯通、縱向聯動的海洋環境保護協作配合機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此看來,最高檢部署開展“守護海洋”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大有可為,值得期待。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