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晚,一則優衣庫試衣間的不雅視頻,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上熱傳,時長一分多鐘。視頻里,試衣間外面的廣播中傳來“親愛的顧客您好,歡迎光臨優衣庫三里屯店鋪”。目前該視頻已在網絡上被刪除。有網友指出,這或為優衣庫營銷炒作,優衣庫官微發聲否認營銷。(綜合澎湃新聞網、《新京報》7月15日)
要說這段視頻是否具有吸引力,答案不言而喻,短時間內的粉絲聚合力和刷出來的流量就已經給出了證明。至于這種行為是不是惡意炒作,我不想過多論述,想問的只是,在整個事件發酵的過程當中,涉事人物的隱私權等公民權利,又有多少人去關注了?而這起事件就純粹是一起娛樂新聞嗎?
就目前來看,盡管該不雅視頻已在網絡上被刪除,但在不少微博的回復下面,我們仍舊能夠看到“跪求種子”、“拿好不謝”、“請叫我活雷鋒”等類似的網友回復。除此之外,各種技術貼和分析文章,都將視頻中的人物截圖當做素材來展示自己的“智慧”,更有不少商家居然以此為商機,在此事件基礎上進行惡意的營銷和炒作,甚至將視頻截圖當做logo來謀取商業利益。在全民的娛樂狂歡中,個人權利顯得如此渺小和脆弱。
說這些話,并不是在刻意地反人性,而是對于這起事件,在很多細節沒有厘清之前,我們應該對當事者的權利抱有敬畏之心。說白了,對于不雅視頻的態度,我們更需要將其放置于法律和權利的框架里來打量,而不是將人性中的窺私欲表現得如此赤裸裸。比如,不雅視頻的上傳者是誰?如果是他人惡意上傳,又是否違背了當事人的意愿(盡管當事人的行為欠妥當,但其隱私權依然需要被尊重)?優衣庫到底是否涉嫌惡意炒作?網絡發布平臺有沒有責任?這些具體細節的厘定,直接決定著相關人士法律責任的承擔。
但就是這么一起嚴肅的事件,卻硬是成了娛樂新聞,這說明了什么問題?人們在單獨討論隱私權等公民權利的時候,說的冠冕堂皇,有理有據,可一旦某個事件滿足了人們的窺私欲或者娛樂心理,曾經那種對權利敬畏的心理,就會在人性弱點的作祟下被消解殆盡。而這些事件所包含的元素也不外乎色情、兇殺、暴力,以及一些不涉及公共利益的名人隱私。
說實話,能把這種心態演繹得淋漓盡致的事件,倒還不是此次的優衣庫不雅視頻。猶記得前段時間的深航艷照門事件,緊隨某著名主持人飯桌言行被偷拍一事之后發生,而當人們在拿著隱私權來為后者辯護,并譴責視頻發布者時,面對深航艷照的流出,不少人回過頭來就直接問了一句,“種子在哪里?”由此可見,不是人們不知道對公民權利的尊重,而是在無成本的網絡發言中,公民權利或許成了達成個人自私目的的犧牲品。
其實,這正凸顯著當下真實的網絡生態。在網絡平臺上,那種直接的人身攻擊、人肉搜索等侵犯他人隱私權的行為,都會激起公眾的口誅筆伐,但一旦涉事的元素中增添了某些新的元素,迎合了公眾的某種私欲,人們便無意識,甚至是有意識地成了隱性網絡暴力的一員,而優衣庫不雅視頻事件無疑是一個新的例證。可以預見的是,在公民權利得不到切實保護,網絡發言毫無成本的前提下,優衣庫的不雅視頻也絕對不會是一個終點。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