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召開會議,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時,著重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科學發展、改善民生、人民共享、社會和諧……當時空的鐘擺指向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末,并將開啟“十二五”規劃之時,人們在回望過去五年間中國發展時注意到——“重視民生”已經成為中國在經濟轉型中的突出亮點,更是未來五年中國謀發展、促發展的工作重點。
堅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十一五”期間,無論是經歷經濟的“寒暑”,還是直面災難的沖擊,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終是擺在黨和政府面前的頭等大事。
站在“十二五”的門檻,人們回望“十一五”時深切地感受到,要更好地完成好保障和改善民生這個“任務”,還需要尋求又好又快的發展模式,堅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中國的發展不能再繼續付出環境、資源和人力成本被壓低的代價,原來的發展方式已經快走到盡頭了。”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說,國家在考慮,一部分人富起來后,如何讓更多的人分享發展的成果,最終達到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程度。因此,中國提出要追求可持續的增長,這與改善民生是一致的。
“當我們解決了‘肚皮’問題后,就到了要解決‘草皮’問題的時候。”如今,山東省沂南縣岸堤鎮黨委副書記牛恩帥也有了“低碳”意識。
這位基層干部說,在農村也要發展清潔生產和環保型企業,有人想來我們這里發展污染企業,被毫不客氣地拒絕了。發展的目的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把環境破壞了,發展再多有啥用?“我們決不能干‘有增長無發展、要錢不要命’的傻事。”
改善民生能促經濟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從來就不是單純的財富積累,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的福祉。而同時,改善民生也會推動經濟的發展。
在制定“十二五”規劃建議之初,黨中央就提出要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各地各部門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的探索正一步步深入。鼓勵創辦微型企業,既是重慶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之策,又將成為當地拉動經濟、創造社會財富的重要途徑。重慶市工商局局長黃波算了一筆賬:發展6萬戶微型企業,將新增30萬個就業崗位,年新增300億元銷售值,為地方創造6億元稅收……像重慶市這樣開展惠及民生的“雙贏”實踐,如今在中國已經普遍推開。
收入分配要公平
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多地兼顧保障和改善民生,“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讓每一個中國人活得幸福而有尊嚴”,成為中國社會經濟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但是,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全球經濟危機使外需對中國經濟的拉動力下降。在社會收入分配領域,城鄉間差距很大,而且在不斷加大……”莊健直陳中國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現在不光是要分蛋糕,而且還要分得公平。
“將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這種見效相對較慢的措施放在突出位置,這說明隨著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新的經濟發展思路正在形成。”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說,在未來五年中,政府就是要通過調整投資結構,以抓民生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啟動和擴大內需,推動民生與經濟協調并進。
“所謂發展不是簡單地看GDP。在轉型發展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長、是福利保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韓俊說,轉型發展不僅要重視資源開發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升級、城鄉空間布局的優化,更要重視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調整,“要在GDP總量財政收入不斷增長的同時,使城鄉居民收入得到普遍提高,實惠越來越多。”
從“國富”向“貴民”轉身
展望“十二五”,人們有了更多新的“民生期盼”——希望通過擴大就業和推升工資水平來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希望通過調節過高收入、提高較低收入和加快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貧富差距……
法國《歐洲時報》評論說,如今,中國所關注的重點,正從追求經濟增長向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轉型;中國政府執政方略,實踐著從“國富”向“貴民”的重要轉身……
“十一五”的日歷只剩下最后幾十頁,翻過去后將積淀成一部厚重的史冊。而在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之下,“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必將在“十二五”的征程中寫下溫暖人心的新篇章。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