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15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副研究員、年僅43歲的蔣筑英在出差外地工作時,因過度勞累而英年早逝。他的追悼會原計劃500人參加,結果去了1000多人,禮堂都擠不下了!
蔣筑英1939年出生在杭州一個職員家庭。1956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在北大期間,他在學好專業課的同時還掌握了英、俄、德、日、法5門外語。1962年大學畢業前夕,他寫信說服了母親。畢業后到了長春光機所,成為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的研究生,并選定了光學傳遞函數這一開創性研究課題。
上世紀60年代初,光學傳遞函數研究和應用在我國尚屬空白,要想攻關,需克服重重困難。1965年,年僅26歲的蔣筑英在同事們的幫助下,建立了我國第一臺光學傳遞函數測量裝置。此后,他又在光學傳遞函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成果,發表了10篇學術論文;先后解決了國產鏡頭研制工作中許多關鍵性技術難題;編寫了《彩色電視變焦距鏡頭技術標準方法》,設計了我國第一臺電子分色機的分色特性及鍍膜要求。在顏色光學方面,蔣筑英發表了5篇學術論文,其中《顯像基色坐標變動對彩色電視復現的影響》一文,被列為國內確定熒光粉色度值標準的參考文獻之一。蔣筑英在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之后,還撰寫了《關于攝影物鏡光譜透過率》。這一論著對我國電影、電視事業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他的研究成果使X光射線的檢測精度達到一根頭發絲的十萬分之一。
上世紀70年代,我國彩色電視的復原技術十分落后,導致顏色失真。蔣筑英與導師王大珩一起攻關,提出了彩色復原質量問題的新方案,最后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關,使人們得以看到圖像清晰、色彩逼真的彩色電視!
蔣筑英樂于助人,他常說:“我就是一塊鋪路石,我要做更多的鋪路工作,為祖國的科技現代化,為更多的年輕科技人員攀登高峰創造條件!彼k公室的門常常是敞開的,同志們遇到困難都愿意找他幫助解決,就是因為他是個有求必應的人。蔣筑英曾被任命為所里一個項目組的組長,由于當時組內很多人的外語水平都不高,他就主動承擔了項目資料的翻譯工作,翻譯完了他再送給有關的同志看。他成了所里難得的“義務資料員”。
1979年,所里派蔣筑英去聯邦德國進修。在國外期間他省吃儉用,回國時用節省下來的外匯給所里買了一臺英文打字機、一部錄音機、19臺電子計算器和一些光學器材部件。剩下的外匯他全部交回所里!
1982年6月13日,蔣筑英飛往成都出差,到達時已是下午5點多了,當晚一直工作到11點半時才休息。次日上午,他乘公共汽車并步行一個多小時到南光機器廠進行測試,一直工作到深夜。當晚11點多,蔣筑英因腹痛難忍被送進醫院。醫生診斷,他長期積勞成疾,患有化膿性膽管炎、敗血病、急性肺水腫等多種疾病。因搶救無效,蔣筑英于6月15日去世。
蔣筑英的精神是一種什么精神?長春光機所原所長李光認為,可以用8個字形容:愛國、奉獻、拼搏、協作。蔣筑英的精神為什么會傳頌到全國各地?著名科學家王家騏認為,蔣筑英的所有事跡都反映了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一個共同的理想信念。對于當代青年來說,他身上那種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事業、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永遠值得學習。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蔣筑英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