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是一群有理想、有知識、有干勁的年輕人,正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土地上大步行走。超過20萬名的大學生村官,已經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生力量。他們看到了什么,他們在想什么,他們用雙手和智慧改變了什么,他們的選擇對新時期的青年有什么啟示?新華網特別推出了“為黨旗添光彩——大學生村官講述自己的故事”活動,“村官”們踴躍講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這里我們選擇其中的一部分故事,以饗網友。
2007年6月,曹志信成為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寺頭鄉南樹村的一名村官。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他既興奮又不安,興奮的是人生將因這段經歷而多彩,不安的是自己能否適應新崗位、新環境?
在當地“發展一業、打造一景、爭創一流”的建設目標中,大學生村官能有何作為?經過考察,曹志信決定在蠶桑綜合利用方面進行探索。經過努力,他組織建立的“陽城縣綠農鑫蠶桑專業合作社”和“農鑫蠶桑產業綜合開發公司”已經注冊成功,為萬名寺頭鄉農民增收致富提供科技支撐。
曹志信還為一個15歲就開始照顧癱瘓父親、腦癱哥哥的女孩,尋求到了社會援助……
初下鄉,扶危濟困成“紅娘”
2007年,經省委組織部層層選拔,我有幸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任職于寺頭鄉南樹村。第一次踏上這塊土地時,我既興奮又不安。興奮的是,我的人生經歷將因這段經歷而多彩,不安的是自己能否適應這個新崗位、新環境?我能行,一定行!
進村后,為盡快縮小與村民的距離,訪農戶、拉家常成為我的日常功課;進桑園、看蠶繭,成為我快速熟悉寺頭鄉產業的捷徑。
走訪中,一位特殊的女孩進入我的視野,她就是琚軍霞。她曾擁有幸福的家庭,但是,15歲時的一場變故,讓母親離她而去,父親腰椎骨折癱瘓在床。15歲的軍霞開始撐起這個不幸的家。7個春秋、2500個日日夜夜,一個花季少女用自己孱弱的身軀,照顧癱瘓的父親和患有腦癱的哥哥。我很著急,該如何去幫助這個自強不息的女孩?如何去幫助這不幸的家庭擺脫困境?
個體的力量對這個家庭的幫助實在有限。我首先想到了媒體,找關系、拖朋友、三上晉城……通過不懈的努力,琚軍霞的境遇在《太行日報·晚報版》的《鳳周刊》上播發,隨后又在陽城電視臺播出,《山西日報》以及一些網絡媒體相繼轉載。琚軍霞成為2008年“感動晉城十大自強不息楷模”,2009年她又榮膺“陽城縣十大知榮明恥人物”。同年,對她的報道成為她的“紅娘”,琚軍霞有了美滿的婚姻。如今,軍霞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她的家走出了困境。逢年過節,她總不忘給我發短信,每當這時我都感到很欣慰。
專蠶桑,為民增收建“銀行”
在“發展一業、打造一景、爭創一流”的建設目標中,我們大學生村官能做些什么?
經過實地考察,我決定在蠶桑綜合利用方面進行一些探索。尋求“桑園的時空綜合利用”和“蠶桑資源循環利用”模式,實現蠶桑產業的多方位開發、多途徑利用、多領域發展,實現“桑葉養蠶、桑枝種植、桑果采摘、桑園養雞、桑園種藥材”多管齊下的目的,最終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經過努力,我們的陽城縣“綠農鑫蠶桑專業合作社”和“農鑫蠶桑產業綜合開發公司”已經成功注冊。實驗土地已經就緒,其他的各項配套工作正在積極準備中。預計在2012年,50畝的桑園綜合開發利用和桑園示范基地建設將初具模型,屆時將為我鄉兩萬畝桑園提供示范引領作用,為1萬名寺頭農民增收致富提供科技支撐。初期目標為,一畝桑園實現5000元收益,讓綠色的桑園成為農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銀行”。
艱難困苦,玉汝于誠。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學生村官,個人能力還微乎其微,但“位卑未敢忘憂國”,國家的發展,新農村的建設,需要我們這些基層工作者為之添磚加瓦。
我愿將滿腔熱情灑向新農村這片熱土,為農村建設燃燒青春,奉獻熱情。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