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黃進
《檢察日報》自創刊以來,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發展壯大,現已發展成為一家集報紙、雜志、網絡、影視于一體的復合型法治報業傳媒,其取得的成績真是令人感佩。我代表中國政法大學對《檢察日報》創刊20周年表示祝賀!對檢察日報社20年來所取得的成績表示由衷的敬意。
《檢察日報》20年的發展和成就給我們許多重要啟示,有三點值得一提——
首先,媒體一定要有社會責任感。媒體是社會公器。20年來,《檢察日報》堅持檢察機關報和法治專業報雙重責任定位,發揮檢察機關報和法治專業報的優勢,將輿論監督和法律監督有機結合起來,不斷為國家法治建設、反腐倡廉建設、檢察事業建設鼓與呼,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充分體現一個主流法治媒體的社會責任。目前,不負責任的媒體、不客觀真實的報道,甚至制造虛假新聞、利用媒體造謠誹謗等現象,我們不時能從媒體上看到,令人不解,令人痛心,令人擔憂。出現這種現象就是極少數媒體沒有社會責任感所致。而《檢察日報》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匡扶正義,關注民生,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有社會責任感的法治媒體形象。
其次,媒體一定要做到客觀公正。新聞的力量在于客觀公正。客觀就是實事求是,真實報道,所以,客觀公正是新聞的良知和底線。公正就是恪守公平正義的良知,《檢察日報》在這方面做得很好,發揮了很好的輿論導向作用。但我們也看到,有的媒體關注的是吸引眼球,產生轟動效應。這樣的報道,誤導了公眾,實際上是侵害了公眾的知情權,盡管產生了轟動效應,但由于偏離了客觀公正的立場,偏離了事實,實際上只是一個鬧劇,一個笑話。
第三,媒體一定要發揮好輿論監督作用。輿論監督就是社會公眾通過新聞媒體,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形成輿論,從而對國家政黨、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公職人員的公務行為進行監督,對社會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為實行監督。輿論監督是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法治文明的重要標志。《檢察日報》注意發揮檢察機關報和法治專業報的優勢,將輿論監督與法律監督結合起來,突出新聞報道的客觀真實性、理性、建設性,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中國政法大學建校50多年來,以“推動中國社會政治進步和法制昌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理想,嚴謹治學,砥礪人才,在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在法學領域具有突出的整體優勢。我們愿更好地與《檢察日報》合作,共同培養人才,共同進行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引領輿論。
祝賀《檢察日報》越辦越好!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