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車改革怎么這么難?(資料圖片)
湖南多市縣進行公務車使用改革,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低調。不僅不公開,不見報,不接受記者采訪,連當地老百姓也不知道。4月20日,醞釀約四個月的津市公車改革正式“動刀”,但在當地宣傳部門,姓鄭的女新聞專干聽說記者來意,脫口而出:“這個題材敏感,暫不向媒體公布。”即便向領導請示,答復亦是“公車改革剛實施,想出成效后再請媒體”。
公車改革為何偷偷摸摸?除了設計者的苦心以外,更重要原因是改革方案一旦被公眾知道,特別是被媒體宣傳以后,就會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一些地方的公車改革在公眾的批評聲中難以繼續推進,導致半途而廢。比如2009年杭州車改官員最高月補2600元引起公眾質疑后,媒體更爆出遼陽宏偉區車改后書記、區長每年車補7.6萬元、弓長嶺區委書記、區長每年車補8萬元的數字,最后兩區車補停發,從此也再無車改消息。
公車使用一直是“三公”消費的主要組成部分,公眾呼吁公車改革的聲音一直很強烈。但在幾個地區進行探索性改革以后,卻遭遇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但部分地區公車改革的實際情況卻是:杭州公車改革后支出下降了32%,擬年補貼8萬元的遼陽原來每年的公車支出是14萬。因此有人呼吁,為了車改順利進行,民眾要用積極的心態評價改革,媒體則要持寬容的心態。
然而,民眾和媒體錯了嗎?事實并非如此。公車使用的是納稅人的錢,因此納稅人有權要求進行政府部門公車改革,以節省開支。同時,公眾對車改方案不僅有知情權、監督權,更有參與的權利。他們可以對公車改革進行評議,也可以要求政府部門對公車改革中存疑的部分進行解釋,甚至重新規劃改革方案。對此,政府部門應當虛心聽取公眾的意見,那種公眾一質疑就不改革、甚至走回頭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公車改革不能走回頭路,也不必偷偷摸摸,地方政府應當相信公眾的判斷力。只要做的事情清清白白,就應該光明正大地向世人公開。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