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30日電 (記者 田興春 劉茸)12月30日上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召開聯組會議,就國務院關于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工作情況的報告開展專題詢問。
會上,有委員提出,目前學生中的道德出現了滑坡,也出現了像馬加爵、藥家鑫這樣的負面人物,雖然是個別現象但影響不好。針對上述提問,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回答說,思想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質是一個人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質,“廣大學生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這一點應當予以充分肯定。但我們的德育工作,的確像剛才委員所說的存在一些問題,就是針對性、實效性不強,吸引力、感染力不夠。”
自1999年就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決定以來,素質教育的理念已經被社會廣泛認同,不少地方和學校也結合自己的實際,探索了很多有效的辦法,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經驗。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推進素質教育還面臨一些困難。袁貴仁認為,原因很多,集中到一點是長期形成的體制機制還不適應先進的素質教育理念,對學生的評價、對學校的評價、對人才的評價,還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最切實的工作,就是要把實際做的工作和倡導的素質教育理念緊密結合在一起。要改變傳統的,已經習慣了的一些體制機制,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把做的和說的、要求的統一起來,可以簡單概括為做好“三個銜接”。
第一,要把學生評價和實施素質教育相銜接,改革考試招生制度。
首先要明確基礎教育的定位和功能,基礎教育就是為一個人終身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提高整個民族素質的教育。因此必須面對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上好每堂、每門課。不僅要重視課程學業成績,更要注重培養綜合素養,讓他們學會做人做事,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真正做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德智體美相互貫通。二是要改革考試的內容和方式,更加注重對學生平時品行的考察,更加注重對學生所學知識綜合運用解決問題的能力考察,創造條件、豐富方式,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方法的考察。三是要改革高校錄取制度。高考制度一要堅持,二要不斷改進和改革。要在統一入學考試的基礎上,使綜合素質好的學生能夠有更多的入學機會。比如說,對品學兼優、全面發展的學生,可以免試保送入學;對有明顯創新表現和業績的學生,可以自主錄取;對于志愿到邊遠地區和艱苦行業就業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學生,可以定向錄取;對于有特殊才能的,在某些方面做出了很重要甚至杰出表現的,可以破格錄取。要使素質好的學生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好學生,有好的入學機會。
第二,要把學校評價與實施素質教育相銜接,完善督導評估制度。如果上面是解決什么是好學生的問題,下面就是要解決什么是好學校的問題。要建立以實施素質教育為導向的學校評價制度,把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首先要有正確的辦學理念,要牢固樹立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思想。二要有好的服務學生的措施,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為不同孩子的發展提供適合的教育。還要有科學的教育方式方法,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關愛每個學生進步,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健康快樂地成長。
第三,把人才評價與實施素質教育相銜接,改進社會用人制度。社會用什么樣的人,怎樣用人,對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具有強烈的導向作用。因為升學與就業相聯系,社會怎么用,學校就怎么培養,學生就怎么努力。我們要切實地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改變當前存在的單純追求學歷文憑的傾向。評價和選拔人才,既要看學歷,更要看經歷和能力,既要看文憑,更要看品行和水平,既要看學習成績,更要看工作的業績。這里我要特別回答一下程津培委員所說的德育工作,思想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質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素質。
下一步將重點在“四個加強”方面下工夫。
第一是加強課堂教學。德育課程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我們要加強大中小學德育課程的建設,構建循序漸進的課程體系,我們要挖掘大中小學每一門課程的德育功能,實現全科育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創新德育的方式方法,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做到入腦、入耳、入心。
第二是加強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優良的校風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和作用,我們要切實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我們還要在新情況、新形勢下,善于用網絡開展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發揮教師的育人表率作用。
第三是加強實踐育人。社會實踐是學生砥礪品質、提高覺悟的重要環節,要建好校外的實習基地,要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要組織好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社會公益活動,使他們深入基層、深入生活。
第四是要加強學校、家庭、社會的密切合作。大家都知道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學生是生活在社會之中,我們要建立學校和家庭經常溝通的渠道,要在中小學建立家長委員會,全社會都應當關心和支持學生的成長,共同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和環境,使學生在家庭、社會、學校都能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健康成長。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