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農民。”內蒙古土默特右旗人民檢察院控申科科長張章寶說這句話時很平靜。
如果他不穿那身筆挺的檢察官制服,誰都會說他像個農民。他家雖然住在縣城里,看那房子和院落,這就是一個農家。1980年代初自己蓋的一溜磚瓦房,院里種著果樹,院外的兩處空地上還種著葡萄。他說,夏天你們來就能吃上我種的菜了,還有玉米。
今年是他當檢察官的第27個年頭。他說,快退(休)了,他要和時間賽跑。
土默特右旗屬于包頭市,在內蒙古算得上是個大旗(縣)了,這個以農業種植為主的旗光農民就有30多萬,老張就在這個旗的檢察院工作。說起旗里的干部,農民可能知道的不多,但說起張章寶,就是沒有見過他的農民也能說他個一二三。就在記者采訪他那天,他的辦公室來了四撥上訪的農民。我們掐了一下表,從早晨8點半到中午12點左右,他就那樣不停地說話,沒有喝過一口水。這樣的事兒對他來說,太平常了。他說,他所在的旗檢察院尤其是他們這個部門,其實打交道最多的還是農民。那天記者發現,上訪的農民和他交談起來就像是在拉家常,沒有了印象中的激奮場面。
記者接觸了檢察院工作才知道,控申就相當于信訪,但控申又是檢察院一項主要的工作。把這個工作做好,非常不容易。包頭市一位檢察官深有感觸地說,旗里有了張章寶,政府信訪工作的壓力小多了。
農民愛找他反映問題,哪怕是夫妻吵架。旗檢察院的干部都習慣了這樣一件事兒,農民來了,如果老張不在,即使別的院領導表示愿意接待他們,他們也不干,堅持要等老張回來。
我們似乎明白了張章寶為什么要和時間賽跑了。更明白了他為什么時時刻刻都沒有忘了他是個農民。
他的確是個農民,跟他在一個村辦案,記者見證了他的農民風格———與農民們沒說兩句話,他就蹲在了農民的中間;一進門,上炕就盤上了腿兒……農民到他的辦公室也很隨便,就像回到了家。
去年的一天,大城西鄉一個50多歲的農村婦女找他反映村干部問題,一進門就盤腿坐在了床上,還點上了煙抽起來,煙灰也隨便彈,地上床上到處都是,可老張一點兒也不急,笑臉相迎,還親自為這位婦女倒上了一杯水,本來有一肚子怨氣的這位婦女一下子平靜了。
擔任控申科長多年的張章寶說,他們的工作面對的主要是農民,你首先要把自己當農民。他在工作中還總結了五字法,叫迎、疏、導、督、快。迎就是要熱情面對每一個來訪者;疏就是想辦法穩定上訪者的情緒;導就是與上訪者交談要入情入理;督就是對反映的問題不管是哪方面的、甚至不在檢察機關范圍的,也都要想辦法解決;快就是只要反映問題屬于檢察機關范圍的,必須盡快解決。老張說,前三個是基礎,主要是穩定上訪者的情緒,而后兩個才是關鍵,一定要辦好辦實,盡量讓上訪者滿意。他還總結了“七個一樣”
接待來訪者,即生人熟人一樣,干部群眾一樣,初訪重訪一樣,問題大小一樣,態度好壞一樣,本地外地一樣,轄區內外一樣。
張章寶認為,農民上訪的問題里,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村級財務不公開、村干部多吃多占、違法亂紀而引發的。在處理問題時,他特別注意方式方法,“否則就可能火上澆油、使矛盾激化”。在調查一個村水費問題時,他從白條子中發現水閘長有貪污的證據,但他并沒有聲張。當解決了7000多畝耕地的灌溉問題后,他才重新調查這個貪污案件,使這個貪污了3萬多元水費的人受到了應有處罰。
自從到控申科14年來,張章寶走遍了全旗298個村,他每年有一半的時間都奔波在鄉村,經他辦理的414起案件,接待來訪群眾3800余人次,件件做到了案結事了,沒有一起重新上訪。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