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日報社成長的這20年,正是現代信息傳播技術迅猛發展的20年,互聯網、手機平臺、移動電視等新興媒體被廣泛應用,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全媒體”時代。我們欣喜地看到,檢察日報社緊跟時代脈搏,在短短的20年里,迅速發展,已成為擁有一報多刊、正義網及手機報、視頻臺、影視制作平臺等的“全媒體”,成為我國最具影響力的法治傳播力量之一,不但為全國檢察機關提供了多元化、全方位、專業、權威的宣傳大平臺,還成為了全國檢察機關最重要最堅實的輿論后盾。
在當前這個“全媒體”時代,新的形勢要求檢察宣傳工作必須迅速轉型升級,形成依靠傳統主流媒體引領輿論,運用新興媒體宣傳、普法,掌握并引導輿情的新型檢察宣傳工作模式。
一、檢察宣傳轉型升級必須立足于提高檢察機關司法公信力和人民群眾對檢察工作的滿意度
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檢察權來自于人民,檢察工作的一切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人民,因此,不斷提高檢察工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滿意度是我國檢察制度的題中之義,也是檢察機關的永恒課題。廣東省檢察院率先提出在全省全面推行“陽光檢務”,要求依法將與檢察職權相關的、不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等活動和事項,全面向社會和訴訟參與人公開,自覺接受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的監督。廣州市檢察機關高度重視此項工作,認真研究制定了《推行“陽光檢務”的工作意見和實施方案》,規范了“檢務公開”的原則和標準,消除了檢察人員對宣傳工作的顧慮,全面樹立了“公開”的理念,遵循只要是依法能公開的信息都可以公開的原則,為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提供了便利。
二、檢察宣傳轉型升級必須研究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不同特點和優勢
必須充分認識到新的形勢對于檢察宣傳工作轉型升級的緊迫性,研究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不同特點和優勢,檢察宣傳也應該相對應地形成依靠傳統主流媒體引領輿論,運用新興媒體宣傳普及法律知識、宣傳檢察機關職能、檢察工作成果、隊伍建設情況等。具體包括:
1.借助主流媒體進行深度報道,就一個新聞點多角度進行挖掘,形成輿論導向。同時輔之以其他媒體的個案報道、人物宣傳、檢察創新等,共同形成宣傳合力,引導輿論。如關于環境公益訴訟、廉潔亞運、駐街鎮檢察室、社區矯正為主題開展的“全媒體”式宣傳報道,均掀起了階段性的宣傳高潮。根據不同媒體的優勢,采取不同的宣傳策略。譬如,針對《人民日報》、《檢察日報》等高層次中央媒體輻射面廣、影響力大、穿透力強的優勢,重點對我市檢察機關提升執法公信力、探索公益訴訟、檢察文化建設、廉潔亞運等廣州檢察工作“亮點”進行專題報道,推廣“穗檢”經驗。
2.搭建檢察宣傳主陣地,堅持兩級檢察院日常工作的正面宣傳以陣地戰為主,形成品牌。市院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網上三維立體檢察院,將現有的檢察機關業務以網上檢察院的形式完整體現出來,包括網上新聞發布、網上查詢、網上受理、網上答復等功能。全市兩級檢察院均建立了自己的門戶網站。已成為檢察機關發布權威信息,與群眾展開良性互動的重要平臺。同時,積極在主流媒體上搭建檢察宣傳平臺,搶占宣傳陣地。
3.進一步擴大檢察報業在廣州的影響力,提升檢察機關專業報紙的權威性。首先,在全市檢察機關基層考核中,我們區別對待檢察報業和其他主流媒體,檢察報業的媒體全部列入考核范圍;其次,切實發揮《檢察日報》駐廣州記者站的作用,在信息發布上予以傾斜,提升《檢察日報》廣州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和專業性;其三,加大對檢察報業的推廣,市院除為干警訂閱報刊外還為在穗的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訂閱《檢察日報》,讓他們及時了解檢察工作,履行監督職責。
三、檢察宣傳轉型升級必須著重強化檢察宣傳能力建設
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網民也是群眾,在網上聽取民聲,關注民意,正是群眾工作的重要部分。目前中國社會已經步入傳播意義上“人人皆媒體”的時代。在辦案的同時,高度關注重大輿情以及對此進行評估,已經成為新時期確保執法辦案“三個效果”的能力之一。為此,我們一是建立輿情動態跟蹤監測制度。及時收集整理媒體、網絡對涉檢涉法工作的報道和評論,分析輿論關注的“焦點”問題和輿論導向,據以明確檢察信息通報的重點和切入點,提高反應能力。二是創新與媒體互動協作制度。積極探索加強與媒體合作的方式和途徑,綜合利用“全媒體”手段進行宣傳報道。如借助“正義網”、“奧一網”等主流媒體網站平臺,創新“網上在線交流”形式,就工作情況與網友進行深入交流,即時回應網友提問。三是建立公開通報評估制度。評估新聞通報的覆蓋面,評估新聞通報的效果是否滿足群眾對“陽光檢務”的需求,據以不斷加強和改進工作,切實提高群眾工作能力和水平。
我們相信,面對“全媒體”時代的發展浪潮,面對人民群眾的新期待,面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圖大業,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進程中, 檢察宣傳事業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創造出新的輝煌!
(廣東省廣州市人民檢察院政治部主任)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