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南方都市報》記者臥底一個高考替考組織,湖北個別高校多名大學生加入,試圖通過充當“槍手”牟利。6月7日,包括記者在內的多名“槍手”在江西南昌一些高考點參加考試。隨后,記者向當地警方報案。
事件影響
經查,南昌“6·7”高考替考事件是一起由外省替考組織在網上招攬高校在校學生或已畢業學生,通過請托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教師和社會中介人員,串通南昌市東湖區、青云譜區招考辦及醫院有關工作人員,弄虛作假,為外省籍考生在江西違規報名、體檢,從而實施替考的有組織、有預謀的高考舞弊案件。
7月7日,江西省教育廳通報了調查和處理結果,共處理各類人員42人。其中,6名替考組織者及中介人員由公安、檢察機關立案查處;7名被替考考生和7名替考者,按教育部相關規定進行處理;涉案的22名公職人員分別給予相關處分。
各方觀點
關乎社會公平
高考替考已非新聞。從2008年甘肅天水集體冒名替考,再到去年河南查處的大規模考場弊案,可以說,近些年高考出現的類似丑聞其實已經夠多。
毫無疑問,高考總會引起全社會定時關注。人們在關注青春,更在關注社會底線公平。因為公平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它牽系個體前行之力。
——2015年6月11日《長沙晚報》(作者:文峰)
首先管好“內部人”
幾乎所有近年來被曝光的作弊事件,都與當地考務人員參與有關,包括各種高科技作弊,如果沒有考務人員參與,考生攜帶的接收器,在人防+技防——使用金屬探測儀的情況下,根本進不了考場。
管理中存在的疏漏,須通過建立、完善制約機制、監督機制加以完善。像教育考試部門,為學生辦理學籍、準考證,是否存在就由個別人說了算的情形?這起事件中,替考者可以憑空辦理學籍、準考證,可見權錢交易多么猖狂,有關規定形同虛設。如果各地不從中吸取教訓堵住漏洞,那么,替考極有可能再次大規模發生。
——2015年6月9日《中國青年報》(作者:熊丙奇)
有賴重典懲治
替考已經成了全球性的問題,世界各國普遍采取重典治亂的辦法重拳打擊。在英國法律中,替考行為屬于詐騙類犯罪。若被抓到并起訴,一般會視情節被判處刑期不等的監禁,或者社區勞動。若情節嚴重,被判處2年以上徒刑,還會留下終身不可洗刷的“犯罪記錄”。就在前不久,美國檢方剛剛對15名中國學生提起訴訟,指控他們在美國大學入學考試(SAT)等考試中采用替考的欺詐手段,最高或被判處數十年的監禁。
只有從違紀上升到違法,運用法律手段對其進行懲處,才有望遏制替考等作弊行為,維護高考公平公正。
——2015年6月10日《大眾日報》(作者:張楓逸)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