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1日,為期半年的“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啟動。資料圖片
事件回放
2015年1月21日,由國家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四部門聯合啟動為期半年的“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
網絡敲詐、有償刪帖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是“不給錢就發稿上帖”“給錢就撤稿刪帖”。一些網站或不法分子假借開展批評性報道或“輿論監督”之名,向涉事地方黨政機關和企業索要“贊助費”“合作費”等,已成為行業潛規則。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的“五宗罪”,包括嚴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嚴重侵害群眾合法權益,嚴重破壞網絡傳播秩序,嚴重損害網絡管理部門和網絡媒體形象,嚴重擾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問題非常嚴重,全社會意見很大”。
據介紹,此次專項整治行動分內、外兩個層面同時推進。一是重點針對新聞網站、商業網站、非法網站、社交網絡賬號及網絡公關公司開展,為期半年;二是專門針對各級網信部門和網信隊伍開展,為期3個月。
此外,為了鼓勵民眾,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還專門開設了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專區,設立了獎勵機制,舉報最高獎勵為5萬元人民幣。
1月26日,國家網信辦公布了包括上海21世紀網涉敲詐勒索案、江蘇昆山周祿寶網絡敲詐勒索案、北京楊秀宇有償刪帖案等“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十大典型案例,其中涉網絡敲詐勒索案件4起,涉有償刪帖案件6起。
半年之內,近300家違法違規網站被分批依法關閉;115萬余個違法違規社交網絡賬號被依法處置;900余萬條涉嫌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的違法和不良信息被清理刪除;百度、360等搜索引擎按照專項整治協調組辦公室要求清理屏蔽搜索關鍵詞、聯想詞9737個,清理涉網絡敲詐和招攬有償刪帖的信息、相關網頁鏈接300余萬條。
在專項整治期間,各級網信部門還對包括“中國經濟網”“中國青年網”等136家存在“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突出問題的網站進行了約談。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查處涉“三假”(假媒體、假記者站、假記者)案件近100起,查處了一批違法違規機構和責任人。
事件影響
國家網信辦決定,在專項整治結束后,相關工作將常態化開展,建立并實施9項長效機制,這9項機制包括建立常態化工作體系;建立常態化投訴舉報機制,定期公布違法違規網站相關信息;建立受害企業保護機制,幫助企業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出臺行政管理規定,完善治理“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的行政法規;建立網上網下協同處置工作平臺;完善網站內控措施;加強技術手段建設;強化民眾監督;建立宣傳工作長效機制。
各方觀點
新聞評論員王地:其實早該管管了。從已公開的來看,網友仍對網絡推手“立二拆四”案、上海21世紀網涉嫌敲詐勒索案等記憶猶新。由“立二拆四”策劃的“僧人后海船震”“干爹888萬帶我包機看奧運”等網絡事件,讓很多人信以為真,社會上很多年輕人甚至對何為正確的價值觀判斷都產生了偏差。在如此危害性極大的現象背后,隱藏著一條復雜的黑色利益鏈,那就是網站編輯和網絡公關公司。
——2015年1月29日《檢察日報》
新聞評論員龍敏飛:正在進入“大數據時代”的互聯網,不僅給公眾提供了快速的信息共享資源,也讓公眾擁有了更加高效的生活方式。不過,伴隨著互聯網發展帶來的利好,一些不利的衍生物也逐漸進入公眾的視野,這其中,“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便是一大“公害”,早已為公眾所深惡痛絕。在這樣的境況下,國家網信辦等四部門專項治理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正是為了幫助公眾掃除網絡“霧霾”,還公眾一片清凈的網絡環境。
——2015年1月22日光明網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