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晴隆縣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
國家級抗戰遺址“二十四道拐”公路
行政公益訴訟案
【關鍵詞】
行政公益訴訟 抗戰紅色資源 國家級抗戰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 專家意見
【要 旨】
針對國家級抗戰遺址、全國重點文物因自然災害面臨損毀的問題,檢察機關通過制發檢察建議、提起訴訟等方式,督促行政機關對遺址進行修復,及時有效保護抗戰遺址。
【基本案情】
“二十四道拐”公路國家級抗戰遺址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1936年,是滇緬公路重要組成部分,國際援華物資經滇緬公路通過“二十四道拐”公路轉運至抗戰前線。“二十四道拐”公路也是中國遠征軍的必經路線,承擔著為在緬甸作戰的遠征軍運送物資的重要任務,保障了遠征軍的物資供應。2024年8月,“二十四道拐”公路兩旁山體崩塌,持續垮塌的泥土石塊滾落到“二十四道拐”公路,沖毀部分路面、擋土墻、排水溝,遺址面臨損毀風險。
【檢察機關履職情況】
2024年9月25日,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晴隆縣院)接到人大代表反映線索后依法立案辦理。通過實地勘查、無人機航拍、查閱相關資料、走訪知情人員等方式查明:2024年8月,“二十四道拐”公路山體崩塌,崩塌方量約280m3,持續滾落的泥土石塊導致部分路面及排水溝凹陷,古驛道被掩埋,部分墻體損毀。
同年10月12日,晴隆縣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貴州省文物保護條例》相關規定,依法向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晴隆縣文體廣電旅游局(以下簡稱縣文旅局)制發檢察建議,建議依法履行抗戰遺址、文物保護監督管理職責,采取措施對“二十四道拐”公路進行修繕,及時消除安全隱患。12月5日,縣文旅局書面回復稱:已制定了《晴隆縣二十四道拐危巖排險治理方案》,正在委托第三方公司開展治理工作。晴隆縣院遂依法中止審查。
晴隆縣院持續跟進監督發現,開展危巖排險的第三方公司無文物保護修繕資質,進場后采取爆破方式對崩塌山體進行治理,導致危巖體松動加劇,更多的碎石滾落至公路路面,造成二次損壞,經委托文物專家出具意見:“二十四道拐公路受損和安全隱患問題仍然存在,建議及時制定修復方案啟動修繕工作”。
2025年4月7日,晴隆縣院恢復審查后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訴請判令縣文旅局依法履行本轄區文物保護監督管理職責,采取有效措施對“二十四道拐”公路進行修繕,消除安全隱患。同年7月15日,人民法院經開庭審理,認為縣文旅局雖然在訴訟期間與具有文物保護工程資質的第三方公司簽訂合同,委托開展修復工作,對“二十四道拐”公路采取了一定加固措施,但仍然沒有完成全部修復工作并完全消除遺址所面臨的損毀風險,遂依法判決縣文旅局繼續履行職責。
判決生效后,縣文旅局委托第三方公司制定了修復方案,按程序推進“二十四道拐”公路修繕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公路搶修加固工作,清除危巖體總方量約224m3,對受損的擋墻進行了修復,新建了長25m、高2.5m擋土墻進行防護,沿山體危巖帶上方平臺掛主動防護網,目前道路已經能夠正常通行。
【典型意義】
晴隆“二十四道拐”公路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大后方唯一陸路運輸線及國際援華物資大動脈,見證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艱苦歷程和中美等國共同抗擊法西斯的歷史。針對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抗擊侵略的遺址面臨損毀問題,檢察機關及時發現修繕中出現的安全問題,借助專家意見認定受損事實后依法提起訴訟,推動行政機關依法修繕并保護好、管理好紅色資源,向世界傳遞了中國人民尊重歷史、崇尚正義、珍視和平的理念和追求。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