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8月21日電(記者陳剛、楊紹功)把發展基礎扶起來,把發展活力留下來,把西部與東部連起來……開展援藏工作以來,江蘇省在干部援藏、項目援建、智力援助和產業合作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藏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開創了地方援藏工作的新局面。
按需幫扶:筑牢基礎,改善民生
沿著318國道翻過米拉山就是松贊干布的出生地墨竹工卡縣,20多年前這里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幾乎是空白,全縣財政收入僅60多萬元,學生只能坐在泥地里上課。在江蘇省的援助下,這里建起了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條水泥路、第一座幼兒園……去年,墨竹工卡縣成為西藏稅收第一縣。
水電、醫療、教育,這些當地群眾急需的民生項目,是江蘇援藏建設工作的重點。充分尊重受援地區意見,共同會商確定項目計劃,江蘇2012年來共安排對口援藏資金15.42億元,實施援建項目103個,其中八成用于基層民生,重點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
拉薩市人民醫院、拉薩市東城區人民醫院……江蘇不僅推動當地醫療設施建設,還每年選派醫療專業人員赴藏工作。2012年,西藏提出兩年內基本完成所有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免費救治目標,江蘇先后三次派出專家團隊30余人次,為271名疑似先心病患兒進行診治,為33名符合手術條件的患兒實施了免費治療。
“挑擔子,動真情,才能把援藏事業干出成績。”拉薩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江蘇省對口支援拉薩前方指揮部總指揮陳勇說,江蘇援藏干部在受援地政府任職,與當地干部一樣,有具體分管工作,先后有7批389名干部援藏。他們克服各種困難,為加快當地發展、改善群眾生活盡職盡責。
造血強體:培育智力,扶持產業
20多年來,江蘇堅持科學援藏,在幫受援地打基礎的同時,變“輸血”為“造血”,讓受援地既“長骨頭又長肉”,把人才、產業的發展活力留下來。
內地中學的西藏班錄取率較低,一直難以滿足西藏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江蘇省專門投資2.63億元建設拉薩江蘇實驗中學,2000多名在校學生中90%以上是藏族學生。從江蘇選派的5名校級管理人員和50名骨干任課教師,受到了學生和當地群眾的歡迎,他們把學校稱為“家門口的西藏班”。
“十二五”期間,江蘇用于人才智力援藏的資金近2億元,為拉薩培訓黨政領導干部630人、專業技術人員1462人、企業經營管理人員58人、農牧民472人,培訓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各類干部人才8300多人次,為受援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拉薩河畔的達孜工業園區被當地群眾稱為“熱土”,代表著人們發展致富的希望。20年前這里幾乎沒有任何企業,20年后這里一躍成為西藏有名的工業大縣,入駐340多家企業,解決農牧民就業4000多人,人均年工資收入2萬多元。
達孜工業園區之外,西藏墨竹工卡縣產業園區、林周縣現代農業示范區、曲水縣農業綜合開發區以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江蘇工業園都在規劃建設中。江蘇與受援地共建企業交流合作平臺,每年組織省內企業參加“青洽會”,扶植當地產業基礎、促進兩地經貿交流合作,為當地留下了能夠長久發展的動力之源。
交流融合:結對互助,多層互通
援藏20多年,江蘇與藏區的交流越來越多,但支持當地的發展仍需久久為功。援藏干部們認為,堅持西部與東部交流融合,才能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在江蘇學習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對我有非常大的幫助。”拉薩干部米瑪次仁曾在南京掛職鍛煉3個月,她說這樣的交流鍛煉拓寬了她的工作的思路。米瑪次仁只是對口支援市之間結對互助的縮影。據不完全統計,江蘇后方部門和鄉鎮通過結對互助,支援受援單位資金物資折價6300余萬元,僅泰州市的“祥泰慈善基金會”發起的“貧困母親愛心郵包”活動就讓500多戶農牧民家庭和30多名貧困大學生得到有效資助。
在拉薩,畢業生到江蘇就業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江蘇省用人單位每年面向應屆和歷屆未就業西藏籍高校畢業生提供近百個就業崗位。江蘇企業家到西藏創業也早已不是新聞,許多江蘇企業借著援藏工作的東風把產業項目和經營理念帶上了青藏高原。
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說,江蘇援藏將緊密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真情援藏、科學援藏、持續援藏,創新思路、加大力度,全力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完)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