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拉薩8月15日電 (記者韓俊杰、陳沸宇、汪志球、王漢超)前幾天,家住拉薩城關區的格桑次仁老人帶著老伴和小孫女,坐上了拉薩開往北京的Z22次列車。“孫女放暑假了,我們老兩口帶她去首都北京看看。這是她一直以來的愿望。”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西藏去內地旅游的人越來越多。青藏鐵路公司員工介紹,近期拉薩火車站日均出藏游客14000人次,其中赴內地藏族游客占到15%—20%。
格桑次仁老人一家的快樂假期,是西藏各族群眾幸福生活的真實寫照。民生為重,民生優先。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的50年,是大力改善民生的50年。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進一步把財力向基層傾斜,每年將七成財政收入用于改善民生,以每年利民惠民、利寺惠僧的“十件實事”為中心,加速實現“住有所居、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貧有所濟”的民生目標,確保2020年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傳統的民生內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從追求溫飽向追求高質量高層次生活轉變。
“再也不能等靠要,更不能滿足于吃飽喝足。”米林縣雪卡村村民尼瑪告訴記者,2012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和其他6戶村民集資成立了紅太陽藥材種植合作社,基地現有藥材種植面積160畝,建有11個天麻育種大棚、16個靈芝種植大棚等。去年,合作社收入達180萬元,除用于追加投資的150萬元外,人均分紅1.5萬元。望著眼前一株株五顏六色的藥材,尼瑪黝黑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微笑。
“出去打工,不懂漢話、不認漢字可不行。”朗縣駐沖康村女干部達瓦曲珍說。村里舉辦了不同類型的學習班,40歲以上村民主要學習藏文字,出去打工的年輕人學習普通話和漢字,年輕婦女則學習算術等實用知識。米林縣魯霞村盛產玉米、蕨菜和各類藥材,但由于信息閉塞,難尋銷路。3年前,一次互聯網銷售培訓,讓村民們見識了現代網絡的神奇和威力。現在,村里的“網絡學習室”里,坐滿了前來學習的村民。
農牧民的傳統飲食習慣在改變,主張“少鹽少油少肉,多菜多果多雜糧”。蘿卜、白菜、土豆“老三樣”已成為老西藏人的記憶,現在西藏本地蔬菜自給率達90%以上。許多家庭開始研究如何把飯菜做得既科學又美味,電視里各類烹飪節目大受歡迎。
城鎮居民在生活上有了新的追求。“以前誰家要是有一棟石頭房子住,就很幸福了。”居住在柳梧新區的偉色說,現在小區都講究房前有樹、房后有花。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