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拉薩8月23日訊 日前,林芝市召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了解到,自治區成立50年來,林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綜合實力大幅躍升,發展活力空前釋放,實現了從落后到進步、從貧窮到富裕的歷史性轉變。
產業發展明顯推進。2014年,林芝市幾大優勢產業和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54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5.7%。生態旅游業迅猛發展,旅游經濟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2014年,接待游客280萬人次、實現收入2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2.2%和16.6%。特色農牧業健康發展,藏香(生)豬養殖規模達30.5萬頭,蔬菜種植面積達2.52萬畝、優質水果種植面積達7.2萬畝、核桃種植面積達9.9萬畝、茶葉種植面積達5800畝。林芝靈芝、林芝天麻列入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名錄,“林芝春綠”“朗縣核桃”列入農業部名特優產品目錄。藏醫藥業持續發展,藏醫院制劑中心獲得國家GPP認證,完成制劑研發60種,生產藏藥6.3噸。“藏天安”“藏天康”“高原舒”成功申報國家保健食品批號。
文化產業穩步發展,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各類文化市場經營單位303家,注冊資金1.8億元,從業人員3100人。
民生事業蓬勃發展。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18所,在校生38443人,小學入學率為99.8%,初中入學率為98.77%,高中階段學生入學率為86%,城鎮學前三年入學率達到95%,農牧區學前兩年入學率達到75%。以免費醫療為基礎的農牧區醫療制度全面落實,農牧民免費醫療補助標準提高到420元/人,農牧民個人籌資率達到98.15%。以家庭賬戶、大病統籌和醫療救助相結合的農牧區醫療制度覆蓋率達100%,住院費用補償最高達85%,大病補償最高達6萬元。現有各類文化活動場所63個,圖書館(室)8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7項,農牧民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2408平方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9%。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不斷提高,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五大類八大險種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總參保人數達10983人。
改革開放明顯深化。金融運行持續良好,金融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2014年各項存款余額225.48億元,貸款余額178.36億元。“三公”經費2014年支出同比下降24.96%。國資監管企業上繳稅金3135萬元。依托資源優勢優商選商,2014年,落實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2.5億元,同比增長16.1%。新增非公經濟各類市場主體1794戶,總量突破1萬戶,新登記各類企業251戶,達到1222戶。
生態文明持續發展。全市林地面積653.79萬公頃,森林面積543.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7.5%。現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森林公園3個,國家濕地公園3個、國家地質公園1個。共完成造林40余萬畝,治理沙漠化土地15萬余畝。已完成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村374個,建成小康示范村47個。林芝和工布江達縣被評為自治區級生態縣,38個鄉(鎮)、316個行政村獲自治區級生態鄉(鎮)、生態村命名,28個鄉(鎮)、28個行政村完成國家級生態鄉(鎮)、生態村申報。全市主要江河水質全部好于Ⅱ類,主要湖泊水質達到Ⅰ類,重點城鎮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
受援工作縱深開展。廣東、福建兩省先后選派7批570名干部到林芝市開展工作,前六批累計投入資金43.24億元,援建項目1811個。第七批援藏計劃總投資18.21億元,安排援藏項目170個。通過兩省援藏隊牽線搭橋,累計達成旅游基礎設施和產品開發招商引資40余億元,爭取廣東、福建社會各界援助規劃外資金近1億元。(記者 張琪 實習生 任子重)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