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怖主義法草案二審稿明確:
“本法所稱恐怖主義,是指通過暴力、破壞、恐嚇等手段,制造社會恐慌、危害公共安全或者脅迫國家機關、國際組織的主張和行為!
2月25日在北京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蘇澤林報告反恐怖主義法草案主要問題修改情況時指出,制定反恐怖主義法是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快國家安全法治建設的重要舉措。
2014年10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對反恐怖主義法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
結合審議意見和各方面意見,草案二審稿對恐怖主義等定義進行了更清晰的界定,對反恐怖主義的制度措施進行了完善,并修改了有關條文中涉及民族、宗教的表述,防止產生誤解。
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和各方面意見,結合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反恐怖工作有關問題的決定和有關公約的規定,法律委員會經研究,建議將恐怖主義的定義修改為:“本法所稱恐怖主義,是指通過暴力、破壞、恐嚇等手段,制造社會恐慌、危害公共安全或者脅迫國家機關、國際組織的主張和行為!
完善反恐制度措施
草案一審稿規定了恐怖活動組織和人員的認定、反恐怖主義安全防范、恐怖事件應對處置等方面的制度措施,二審稿對此進行了完善:
——草案一審稿第六章對國家反恐怖主義工作領導機構認定恐怖活動組織和人員作了規定,并在第七十條中規定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省級反恐怖主義工作領導機構提出認定恐怖活動組織和人員的申請。有的地方、部門、單位和社會公眾提出,除了由行政認定恐怖活動組織和人員外,人民法院也可以通過審判直接認定。有的部門提出,在反恐怖主義國際合作中,對于聯合國以及外國政府提出的恐怖活動組織和人員,也存在根據我國法律和承擔的國際義務通過國內程序予以認定的問題,需要明確這類情況由誰提請認定。法律委員會經研究,建議增加規定,人民法院在審判刑事案件的過程中,可以依法直接認定恐怖活動組織和人員,并增加規定外交部為向國家反恐怖主義工作領導機構提出認定恐怖活動組織和人員申請的部門。
——針對低空空域開放和無人機等技術發展的情況,根據有關方面意見,增加規定,飛行管制、民用航空、公安等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加強空域、航空器和飛行活動管理,嚴密防范針對航空器或者利用飛行活動實施的恐怖活動。
——根據有的常委會委員、部門和單位的意見,對草案一審稿第十五條、第十六條關于電信業務經營者、互聯網服務提供者預設技術接口、報備密碼方案的規定進一步作了修改完善,增加電信、互聯網、金融等單位對客戶身份進行查驗的規定,將草案一審稿第三十二條規定的視頻圖像信息保存期限由不得少于三十日修改為不得少于九十日,明確防范恐怖襲擊的重點目標的確定標準,增加恐怖事件發生后公安機關未能到達現場時軍隊、武警相應人員行使現場指揮權的規定等。
加強人權保障力度
有的常委會委員和有關方面提出,反恐怖主義立法要處理好反恐與人權保障之間的平衡,強化執法規范,防止侵害公民和組織的合法權益。法律委員會經研究,建議對有關條文作如下修改:
——在草案一審稿第十六條關于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使用電信和互聯網的技術接口的規定中,增加“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的規定;
——完善草案一審稿第四十二條關于采取技術偵察措施的批準程序的規定,增加規定,依照本法采取技術偵察措施獲取的材料,只能用于反恐怖主義應對處置和對犯罪的偵查、起訴和審判,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在草案一審稿第四十七條關于盤問、檢查、傳喚等措施的規定中,明確“依照有關法律規定”進行;
——在草案一審稿第五十條關于查詢和查封、扣押、凍結措施的規定中,增加規定審批程序;
——在草案一審稿第五十二條關于責令恐怖活動嫌疑人員遵守的約束措施的規定中,明確批準程序、適用情形和期限,并適當調整有關約束措施。(毛 磊)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