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會議主要議程是,研究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沖刺的五年、決勝的五年,決定著人們生活的質和量,要求我們全力以赴,充分調動中央、地方、企業、社會、勞動者、消費者等各方面的積極性,顯著提高勞動力、資本、土地等各種要素的配置效率。
要全力以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靠改革創新。一是全力推進以市場化為原則的經濟體制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市場化改革的核心是全面實現勞動力、資本、土地三大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實事求是地講,到目前為止,在勞動力、資本、土地三大市場,市場的決定性作用還沒有完全凸顯出來,政府這只手在某些領域干預過寬過深,成為經濟發展的梗阻。只有有效實現勞動力、資本、土地三大領域的市場化,中國經濟才能實現“雙中高”發展。
二是全力推進以公正化為原則的社會體制改革,讓全體人民享有公平的經濟社會權利,填平社會鴻溝,實現社會和諧。經濟社會權利不平等是導致我國貧富分化的根本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戶籍問題。戶籍問題一頭連著農業現代化,一頭連著城鎮化。基于現有戶籍制度而產生的農民工是我國人數最多的勞動者群體,這個勞動合同簽署率不超過40%、社會保障參加率不超過20%、在工作地購房率不超過1%的群體,他們的安定就是社會的安定,他們的希望就是國家的希望。
三是全力推進以法治化為原則的政治體制改革,實現黨依憲執政、政府依法行政、經濟社會依法運轉、人民群眾有法保障。法治化的一個重頭就是簡政放權、建立權力清單,消除“沒事找事”、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現象。對于“沒事找事”,既要從法治的角度取消其“事”權,也要從根本上取消“找事者”本身,前者為放權,后者為簡政。這也就是要從根本上消除政府在經濟發展上的“左右互搏”現象。
“十三五”規劃的制定,標志著中國改革自身的升級轉型——從外需拉動為主升級轉型到內需拉動為主,從投資驅動為主升級轉型到創新驅動為主,從干部駕馭為主升級轉型到企業家駕馭為主。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如期實現提供了堅實支撐,為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的獲得感提供了有力保障。(作者為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室主任)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