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人情消費”,似乎人人恨之,可到節骨眼上,又趨之若鶩、無法自拔,幾成社會之禍。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份子錢”。親朋好友結個婚、過個生日、擺個滿月酒,不封個千兒八百的紅包,都不好意思去;而且行情一年賽過一年,讓不少工薪階層承受不起。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近些年“豪華禮盒”的走俏。幾塊月餅、幾只粽子,被包裝成精美的禮盒,身價也隨之飆漲,上千不在話下,過萬也屢見不鮮。最隱秘的,首推奢侈品市場的繁榮了,這一遠離普通人群的消費市場,正因過于高端與奢靡,而受少數特殊群體的寵愛。
中國素來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講究“禮尚往來”。所以今人便以此為借口,逢年過節、商務往來都離不開禮物、禮品,而且禮品越送越高檔,似乎維系人際關系,非此莫屬。其實古人所謂的“禮尚往來”,正解是“禮,尚往來”,說的是往來之道,而非“禮”也。
可以說,日益變味的人情消費,綁架了中國社會上各個階層的群體,不論你是販夫走卒,還是達官貴人,概莫能外。其背后,更是彌漫了一種浪費之風、奢靡之氣,讓人倒胃。“不送對的,只送貴的”似乎成了慣例和潛規則。這種泛濫的人情消費,更讓某些特殊群體以此作為權力的尋租途徑,繼而擾亂了市場秩序、破壞了公平環境、污染了社會風氣、觸犯了道德和法律底線。自從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后,在華奢侈品銷售業績大降,也佐證了之前人情消費市場之奢靡程度。
變異的人情消費中,還有一種“唯上”的變種:領導家辦喜事,爭先恐后地去送禮;領導家辦喪事,可以放假去幫忙;……如此唯上的人情消費,得益的是領導,受累的是下屬,受害的則是黨群關系、政府形象。對這種畸形的人情消費,當然應該喝止!
當然,“人情消費”也并非一無是處。適當的人情消費,有助于人與人之間保持一種持續的、溫情的感情互動。這種重感情、輕禮品的人情消費,可以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理應提倡。
無數過往的事實證明,靠厚重禮品和金錢維系的人際關系,是脆弱不堪的,大難臨頭時,鐵定各自飛。只有那種發自內心的噓寒問暖,來自肺腑的真誠掛念,才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細水長流、溫暖人心。
清新文明的社會風氣,容不下變味的人情消費;現代社會的人際關系,需要健康簡樸的人情消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味甘終易壞,還是細水長流的交情,能保持久遠、回味無窮。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