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令人稱奇的數據:聯系群眾“全覆蓋”,全縣33.7萬農戶家家都有一個勤走動的“干部親戚”;為民服務“數字化”,8個多月收集群眾訴求需求4.84萬條,92%以上通過數字化得到了妥善解決和回應;弄虛作假“零容忍”,4名干部因造假說謊受到嚴肅處理并向社會公布……
新時期,如何利用現代信息處理技術深入開展干部聯系群眾工作?山東省沂水縣以自己的探索實踐實現了大數據方式處理繁雜的群眾訴求需求,推倒了干群之間那堵無形的“心墻”,群眾由衷感嘆,沂蒙革命老區干部好作風又回來了!
背景:經濟實力上來了,干部作風滿意度卻下降了
“干部要丟掉‘官氣’,沾上‘土氣’。”“幸福民享,責任官當。”沂水縣委組織部的同志介紹說,在基層調研常聽一些同志這樣議論:如今干部難當,工作難做,辦法用完了,道理講膩了,但效果并不佳。什么原因呢?主要原因是一些干部宗旨觀念淡薄,庸懶散奢、辦事不公,干群關系時有緊張,干部與群眾之間形成了一堵無形的墻。要搞好干群關系,就要拆掉這堵墻,架起干群連心橋。
地處沂蒙革命老區腹地的沂水縣,近幾年“激情創業、跨越發展”,經濟實力穩居臨沂市九縣之首。然而在2012年全市社情民意調查中,雖然沂水在擴大就業、增加群眾收入等方面名列前茅,但對干部作風的滿意度排名僅列第6位。
對照黨的十八大“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的要求,沂水縣的決策者警醒:經濟社會發展了,但干部跟群眾的距離卻遠了;干部發展經濟的能力提升了,服務群眾的能力卻下降了。而以往包扶村莊、企業,基本是“干部對干部”,黨委、政府的思路和決策,群眾知情率、參與度低,個別環節甚至出現與群眾訴求不符的現象。
“群眾的訴求需求沒法跟蹤,對落實群眾訴求的行動監督不到位,缺少對老百姓情況的全面掌握,這些都構成了新時期聯系群眾工作的挑戰。”沂水縣委書記劉賢軍說,在省委黨校學習時,省委組織部長問了他一個問題:你們全縣1000多個村,哪些村有集體收入哪些沒有,哪些村有債務哪些沒有?劉賢軍沉默了,回答不了。這些問題讓劉賢軍心里頗不寧靜。作為縣委書記,都沒有摸清全縣鄉村情況,那么其他干部又如何呢?是該到基層好好跑跑的時候了。
做法:一張“魚鱗圖”,人固定,責分明
群眾聯系工作的開展,給了劉賢軍解題的契機。群眾利益訴求多元化需要創新應對,通過調研他找到了答案:建立數字化的信息系統,用干部的“支點”和“鑰匙”去撬動群眾工作,去解開群眾心結;全面有效地掌握全縣群眾訴求,和老百姓溝通協調“零距離”。
數字化內涵就是把通過網格化系統收集的群眾訴求信息輸入自行設計的電腦軟件,用數字化系統去分析、監督干部聯系群眾的工作,推進問題的有效解決。所謂“網格化”就是將全縣的村居和社區、街道等進行條塊劃分,指定相應的聯系單位和干部,并且編了號,錄入計算機系統,做到網狀式覆蓋。
謀定而后動。今年1月,沂水縣委作出決定:行政事業單位干部除一線教師和醫生外,10180人每人聯系30戶左右的群眾,每年至少入戶走訪兩次,每月至少通過電話、短信等聯系一次。聯系工作主要圍繞“五個一”開展:一張承諾卡,為民服務公開化;一條聯系線,溝通交流經常化;一份民情表,群眾冷暖明細化;一門好親戚,解困釋疑親情化;一張為民網,聯系群眾網格化。
首先是學習。沂水下村的干部入戶前接受了統一的培訓,重點學習涉及老百姓的各項政策以及縣里對群眾工作的要求和規定。同時,為彌合縣鄉領導和一般干部協調資源、解決訴求的能力差異,沂水縣配套創立“網格化”管理機制。
在沂水縣干部“聯系群眾、轉變作風”工作辦公室,記者看到,一整面墻上貼著一張責任網格示意圖:每個聯系干部是一個最基層的網格;上面為村級網格,由一名副科級以上干部擔任組長;之上為工作片網格,由縣直部門聯系干部或鄉鎮干部擔任組長;每個鄉鎮為一個大網格,由聯系該鄉鎮的縣領導和鄉鎮黨委書記擔任負責人;全縣為一個總網格,形成了一張橫到邊、縱到底、定人定責、直觀清晰的群眾工作“魚鱗圖”。
根據“網格”規劃,全縣每個村根據戶數劃分為若干個網格,每個網格有30戶左右,由一名聯系干部負責,群眾的一般訴求,聯系干部可以解決的就地解決;聯系干部解決不了的,上報給村級網格、工作片網格、鎮網格,實在解決不了的上報縣聯系群眾工作辦公室。比如,沂城街道閆家莊村的孔祥盛摔傷了,1畝多麥子眼看著沒人收,通過“網格”,縣委辦公室工作人員利用上班前時間把麥子收了。河奎村武軍的兒子患腦萎縮20多年,通過“網格”,縣里和街道協調殘聯送來輪椅和康復設備。
目前,沂水縣共設置干部聯系網格10180個、村級網格1040個、工作片網格135個,形成一張橫到邊、縱到底、定人定責、直觀清晰的大網,通過萬余名干部把全縣33.7萬戶家庭聯系起來。截至9月份,沂水縣聯系群眾工作辦公室共收集群眾訴求需求14大類、4.84萬條。
談到聯系群眾所收集的數字化成果時,縣委常委、紀委書記吳恩坤很自豪地說:“通過全縣干部網格收集上來的群眾信息,甚至比人口普查時所收集的信息還要全面,還要直接。公安局、計生局都想拷貝我們的數據,用我們的數據去協助開展工作。”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老百姓的訴求需求也日益多元復雜,沂水縣對所收集的群眾訴求進行數字化分析,全縣3萬多條群眾需求和意見,經過系統分析,最終匯總成78個共性的問題。通過數字化把群眾的需求和訴求直觀有效地表達,針對系統總結的共性問題結合實際深入分析,統籌資源創新工作方法。
譬如,沂水縣計生局把原來各鄉鎮“單兵作戰”的計生工作人員統一編隊,組成19支流動人口服務隊,赴省內外50多個城市為超過1.1萬名育齡婦女提供查體服務,“你流動,我走動,上門服務成互動”的計劃生育工作方式,受到了育齡婦女的真心贊譽。
保障:數字化收集民意,對作假“零容忍”
通過“網格化”收集群眾訴求需求,用當地干部的話講,只不過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建立數字化長效監管機制才是治本之策。
收集群眾訴求不是目的,解決問題才是根本。基于這種認識,沂水縣的決策者們對聯系群眾中的弄虛作假“零容忍”,所有工作都體現一個“實”字,核心抓手是建立“數字化信息系統”。縣委副書記胡勇說:“要問我們這項工作有何創新之處,務實就是最大的創新。”
縣委班子成員經過一番商討謀劃,確定了剛性考核標準:以群眾滿意為最高標準。讓群眾當主角,變干部的強勢為群眾的強勢。讓群眾當考官,由聯系戶對干部聯系群眾工作進行綜合評議,由群眾寫出評語,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干部選任、評先樹優的重要依據。
此后,縣委毅然選擇了“自斷后路”。工作開展以來,沂水縣已連續5次召開干部聯系群眾工作成效現場調查會和群眾訴求需求落實承諾大會,均采取現場直播方式,并邀請省內外媒體參與“揭丑”。全縣萬余黨員干部被逐一編號,錄入計算機系統,隨機抽取調查,并向其所聯系群眾核實情況,共有50多名干部被抽到或被點名要求針對群眾訴求需求作答,工作作風扎實不扎實,當場“曬一曬”。
用數字化去監督考核干部聯系群眾工作,讓“南郭先生”無處遁形。沂水縣在2月6日召開第一次現場調查會,抽查核實干部入戶聯系群眾情況,發現一名干部匯報的情況與村民的說法有出入。對此,縣委當即派出工作組,在調查核實的基礎上,對當事人劉某作出紀律處理,負有領導責任的單位負責人馬某也挨了處分。聽到這個消息,高橋鎮小翁山村村民劉文明感慨說:“想不到咱一句話能影響干部前程!”黃山鋪鎮岳莊村村民王文國的感受是,這件事發生后,干部比原先好打交道了。
除了現場電視直播外,干部聯系群眾工作辦公室還建立了集中抽查與隨機抽查相結合的工作機制。這個數字化系統隨機抽取的干部,不管是誰,只要被抽到,都要回答主持人提問,說清楚自己聯系群眾的工作情況,還要隨時面臨領導的質問。在第二次現場抽查會上,縣長楊原田就被抽到,縣委宣傳部長徐本開也被抽到,當場就打電話給聯系戶核實情況,這在干部中引起轟動。
“以群眾滿意為最高標準,關鍵要動真格,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像沂水這樣讓群眾當考官,擺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就會露出原形,欺上瞞下、弄虛作假就要受到懲處,轉變作風就有了方向。”山東省委黨校教授王守光分析說,“沂水縣委的做法證明,任何聯系群眾不力、作風不實、心存僥幸、說到做不到的黨員干部,只能自毀前程。”
效果:大數據實現民生民情可控化
數字化分析研判解難題,實現公共資源優化配置。數字化之后,通過建立分級群眾訴求需求研判機制解決問題,統籌全縣公共資源。對于群眾的訴求需求,按照首問負責制的要求,區分類別加以解決。聯系干部能解決的要及時辦結并做好反饋;聯系干部不能解決的,按照網格體系逐級上報至網格負責人,各級網格負責人每月召開會議分析研判,直到問題解決。低保、鄰里糾紛、宅基地、計劃生育、就業甚至婚姻問題……一個個群眾關心的切身利益通過數字化系統得到解決,群眾和干部逐漸成為一家人。數字化實現優化配置的不僅僅是政府的公共資源,而且還促進了干群之間社會關系和社會資本的共享。
院東頭鎮桃棵子村與鄰村南墻峪村之間有條公路一直沒有硬化,一是涉及農戶占地補償問題,二是兩個村子責任分工問題,兩個村子遲遲不能協商好,修路一直拖延,群眾意見很大。縣職業學校和鎮直機關8名干部負責聯系該村,他們一方面做好群眾工作,一方面與鄰村聯系干部協商,把修路問題最終上報到縣級決策層面,并獲得批準立項。“縣里下來的聯系干部做工作更加容易,更能得到各方的認同,老百姓很歡迎。”該村黨支部書記張在召說。
數字化讓干部群眾“結親”,實現社會資源共享。聯系群眾不是“攤大餅”、“撒胡椒面”,而是讓老百姓共享干部的社會資源,讓政府的公共資源更好地為民生服務。科技局竇寶成為楊莊鎮水牛村送去了春季麥田管理、測土施肥、黃煙病蟲害防治等生產技術;泉莊鎮干部杜元華幫助尹家峪村70多歲的尹傳海老人銷售滯銷蘋果,聯系干部姜博幫助沙溝鎮崖莊村徐孝安銷售柳樹苗;縣檢察院武善農幫助四十里堡鎮后岔河村常富榮識破出了一個簡單的中獎騙局……幾乎每一名聯系干部都有服務百姓民生的故事。
村民高興地說自己有了城里的“親戚”。城里“親戚”給農戶送技術、送市場信息、送文化活動、送發展信心,既全面提升了老百姓的“人力資本”,又極大促進了農村居民共享機關干部的“社會資本”,為促進城鄉基本服務均等化、和諧社會建設、積聚社會發展正能量發揮了積極作用。
數字化聯系群眾讓干部接地氣,讓群眾有底氣。“干部下訪多了,來信來訪少了。干部電話多了,群眾訴求少了。干部‘麻煩’多了,群眾難題少了。”劉賢軍這樣評價活動開展以來干部作風的轉變。廣大聯系干部活躍在鄉村,帶著使命聯系群眾,帶著感情服務群眾,丟掉官氣,沾上土氣,在思想上、感情上、心靈上、行動上貼近群眾,使聯系群眾成為干部工作、生活和感情的一部分。
縣醫院聯系干部孫明緹走訪33戶村民后,謝絕了村民的熱情留飯,在車上卻發現了兩個熱雞蛋。同事們也發現了村民的禮物:花生、地瓜和自家做的豆腐。不僅如此,村民擔心天黑司機路況不熟,自發打著手電為車引路。孫明緹感嘆道:“只要真正把群眾當朋友、當親人,踏踏實實與群眾溝通,真真切切為群眾服務,樸樸素素和群眾交流,與群眾打成一片,就會贏得群眾的尊重和信賴。”
數字化讓越來越多的干部更清楚“我是誰”、“為了誰”。處事是否公道,作風是否清廉,最能影響老百姓對基層干部的評價。以前,農村低保名額常被一些干部“贈送”給自己的親屬,這個問題作為78件群眾共性訴求之一,提交縣里統籌解決。5月19日,沂水縣民政局局長劉長生在大會上面對直播鏡頭,向全縣群眾承諾:規范低保辦理,嚴格流程操作,聯系群眾的縣直干部、鄉鎮干部在村居“兩委”協助下,組織入戶調查低保申請人家庭收入及其財產情況,并組織村民代表、黨員進行民主評議;凡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正式人員及村居干部有贍養、撫養能力的,其父母、岳父母、子女不得享受低保。截至目前,沂水縣已有3000多戶主動退出低保。
沂水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徐本開分析說:“剛開始,村民的訴求中要求吃低保的非常多。以為誰有關系,誰和村支書關系好,誰就能吃上。聯系干部來了之后,村民紛紛通過我們申請低保,抱著‘你們有關系,我也認識人’的態度。這樣事實上就形成了相對公平的狀態,村里評定低保就會以家庭實際情況為準,不會考慮其他的關系。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在約束了部分不稱職的村干部的同時,自身作風也得到了轉變,更加清楚‘我是誰,為了誰’。”
思考:正確處理好五大關系
一是處理好服務發展與服務群眾的關系。近年來很多地方往往只是強調了經濟社會發展,卻忽視了做好群眾工作、保證發展基礎這一根本性的問題。甚至有的干部認為聯系群眾會耽誤工作、耽誤發展。事實證明:聯系群眾不但不會耽誤工作、耽誤發展,反而是工作的促進、發展的動力。沂水縣以聯系群眾創新了社會管理模式,以服務群眾促進了服務發展,實現了群眾工作與其他工作的齊頭并進。
二是處理好干部主導與群眾主導的關系。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是魚水關系。沂水縣堅持以群眾滿意不滿意為第一標準,實行雙向承諾制,每名干部對上承諾工作,對下承諾服務。同時,走出對考核評議主體認識的誤區,把群眾作為評議主體,群眾當考官,干部當考生,讓老百姓掌握發言權、評判權,將群眾評議的結果作為干部年終評先樹優和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據,實現了“被動聯系”向“主動聯系”的轉變。
三是處理好一般干部與領導干部、一般單位與有資源單位資源不均衡的關系。兩種資源的不均衡,容易造成聯系群眾、為民解困成效的不平衡。沂水縣層層建立網格,一般干部解決不了的問題,上報上級網格處理,對所有行政資源,全縣在研判分析的基礎上制定方案通盤協調、統籌使用,從而解決了干部掌握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同時也破除了一般干部和一般單位畏難發愁的心理,達到了全員自覺參與、群眾普遍受益的效果。
四是處理好中心工作與基礎工作的關系。對中心工作,很多人認為是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等,這些工作見效快,容易出“政績”。而抓干部作風轉變、提高干部能力、聯系基層群眾、為民排憂解難等這些基礎性工作,是長期任務,費時費力,難以立竿見影。沂水縣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在抓好中心工作的同時,注重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把干部放到群眾和基層的大熔爐里鍛煉,儲備干部后備力量,讓聯系群眾活動成為發展黨員、加強村組織建設、壯大集體經濟的有效載體。
五是處理好黨政抓穩定與群眾保穩定的關系。維護基層穩定,群眾是最大的主體。沂水縣堅持以干部作風的轉變帶動群眾思想覺悟和認識水平的提高,激發群眾和基層自覺加強社會管理的內生動力。堅持干部“聯系群眾、轉變作風”活動與基層矛盾排查化解工作聯動,實行群眾初訪聯系干部陪同制度,著力把群眾反映的問題解決在家門口,形成了風清氣正、思進向上、和諧文明的農村新風尚。
一個好的工作方法,不在于轟轟烈烈一時,而在于效果持久長遠。沂水縣委提出:干部崗位可以變動,但聯系戶不能變;聯系群眾、轉變作風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回望沂水縣數字化創新干部聯系群眾的探索實踐,說明了一個樸素的道理:讓群眾有影響干部前程的權利,群眾對干部作風的感受就會轉化為對干部的約束和激勵。干部惟有對群眾心存敬畏,服務群眾,真正把群眾的事情看得最重,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眾這個最基本的根基的支持和擁護。這不僅是新時期弘揚沂蒙精神的真實寫照,更是基層干部群眾落實中國夢的生動實踐。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