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周口市公安局獲悉,7月19日中午,周口衛生學校14名考生志愿被篡改案第二名犯罪嫌鄭某在周口市落網。此前,犯罪嫌疑人李某已于7月18日在山東淄博落網。 (7月25日 《中國青年報》)
志愿被篡改,考生很傷心。按照庸常的理解,篡改考生志愿的疑犯落網,似乎一切也都可以蓋棺定論,圓滿結束。然而,頻發的“考生志愿篡改案”,卻依舊如一記重拳,擊打著考生敏感的神經和教育公平的機體。在這種語境下,我們就不能只以犯罪嫌疑人的落網,來終止對事件的調查與反思。否則,不定還會從哪冒出新的“考生志愿被篡改案”來。
首先,原罪無疑是考生所在的學校和老師,其竟能無知到把考生的姓名、考生號、身份證號等個人信息,一并貼在公開的黑板上,給犯罪嫌疑人提供了可鉆的空子和便利。或許,當事老師會以“沒想那么多”等各種理由來開脫罪責,但正是這種疏忽所造成的結果,卻難以讓考生承受之重。倘若,沒有這種信息保護意識的學校和老師并非單個,那所埋下的隱患又何止于此?
其次,涉嫌篡改考生志愿的犯罪嫌疑人,是招生學校所謂的“招生人員”,也是其所雇用的在讀學生,這難免又讓人大跌眼鏡。教育部三令五申,任何學校都不能私設招生代表違規非法招生。可涉事學校卻能如此肆無忌憚,甚至動用在讀學生助陣。如此荒唐事,這難道只是被雇傭的學生之過,抑或僅是招生學校的違規僭越之舉嗎?我想,所在地區的教育主管部門,也該好好思量一下。
再者,高考志愿網上填報系統,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也應日趨完善才是。可頻發的志愿篡改案,卻一次次證明了此系統并非“無懈可擊”。筆者以為,高考志愿填報系統的研發和維護者,不妨去借鑒下網銀、支付寶等現代支付手段的成功模式。例如輔以手機短信驗證等,相信定可削減此類惡性事件的發生。試想,如果這些支付手段也像高考志愿填報系統那樣不靠譜,那商家不賠個傾家蕩產才怪了。
誠然,犯罪嫌疑人的落網是好,但對此事的反思卻不能終結。頻發的此類案件,足以說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處理方式和邏輯,已遠不能遏制住考生志愿被篡改的頻頻發生了。現在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做的,絕不僅僅是嚴懲幾個犯罪嫌疑人,而是應從頻發的泄題案中,自我反思與修正,徹底根除積弊所賴以生存的土壤和環境,正本清源,讓無良者無從下手,這才是當務之急和治本之策。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