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瑪德吉(左)在幫助住校的牧民孩子整理被褥。新華社發
在遙遠的西藏阿里,有個叫措勤的地方,這里是西藏工作條件最為艱苦的地區之一。措勤縣完全小學副校長白瑪德吉,十五年如一日,堅守理想和信念,把青春和汗水獻給了三尺講臺。
愛崗敬業校為家
1998年,白瑪德吉畢業后,放棄了到條件好的地方工作的機會,主動請求到措勤縣做了一名語文教師。“我是土生土長的阿里人,如果我不留在措勤,更沒有人會愿意留下來了。”
措勤是一個純牧業縣。剛到措勤工作時,這里的家長不愿意送孩子上學,學生也不愿意認真學習。針對這些情況,白瑪德吉不僅認真備課上課,還經常深入牧區家訪,給家長及學生做思想工作,宣傳教育的重要性。
1999年的一天,有個叫仁珍的學生突然離校,放學后,白瑪德吉顧不上吃飯,經過三個多小時長途跋涉,找到了仁珍家。在與孩子家長溝通后得知,仁珍的父母認為,與其成天坐在教室里“無所事事”,還不如回家放羊,便悄悄把仁珍接回了家。從此,白瑪德吉把家訪作為日常教學工作的一個重點,從思想上解決家長不愿讓孩子上學的問題。
如今,在白瑪德吉的宣傳和感化下,牧區家長轉變觀念,主動送孩子上學。措勤鎮門東村村長嘎熱說:“如果沒有白瑪德吉的堅守和執著,村里就不會走出那么多大學生。”
“如果不學習,就不能做好一名稱職的人民教師。”白瑪德吉說。為了探索出符合牧區孩子實際的教學方法,白瑪德吉認真研讀《城鄉教育研究》、《新課程研究》等刊物,瀏覽專業教學網站,做了一本又一本的讀書筆記。“最幸福的事,就是把知識傳授給孩子們,讓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學生心中的“吉媽”
在措勤完小的校園里,經常能聽到孩子們親切地喊著“吉媽”。在藏語中,“吉媽”有親生媽媽的意思,這是他們對白瑪德吉發自內心的稱呼。
當得知學生卓瑪拉姆考上大學的消息時,白瑪德吉流下了眼淚。她還清晰記得當年卓瑪拉姆在自己家里溫習功課的情形。
卓瑪拉姆告訴記者,自己家里窮、離家又遠,當年考內地班的時候,就住在“吉媽”家里。在外上學的幾年,“吉媽”也經常給自己郵寄生活費,從各方面幫助自己。
當問及未來的人生規劃時,這位上海師范大學的大三學生說,在自己的人生中,“吉媽”對自己的影響最大,畢業后也一定要回到草原,成為像她那樣的人民教師。
多年來,每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白瑪德吉都會伸出熱情之手幫助他們。一年級的卓瑪、索曲不會洗衣服,白瑪德吉就經常幫助她們換洗衣褲;五年級的扎西平措生病,白瑪德吉利用掌握的知識幫他減輕痛苦……同事普布說:“她是既當老師又當保姆,這樣的故事多得說也說不完。”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