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用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本身發展的投入增幅不大。”省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錢寶榮說:“財政對教育絕對投入每年大幅增長,但很大的一塊是用于對學生個人的減免、補助和教師政策性增資,實際經費增長十分有限。有的地方甚至出現‘隱性減少’的現象。”
昨天下午,省人大常委會舉行了教育專項工作聯組審議。省人大各檢查組對我省在教育事業上所取得的歷史性跨越都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經過大量調研,他們也提出了我省教育工作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和困難。
討論焦點
農村教師流失嚴重
省人大檢查組調研認為,農村學校主要缺少英語、音樂等學科的專任教師。有的農村學校教師一人兼數門課程,影響教學質量,有的課程因缺乏教師而無法開設。一些偏僻的山區農村學校由于沒有編制,已數年沒有補充大中專師范畢業生,教師隊伍青黃不接,開始老化。
“山區農村教師進城擇校現象較為普遍,特別是評上高級職稱的教師,調走的比例較高。有的是通過考取公務員離開學校,有的是被評上高級職稱后,被別的學校高薪挖走。”
青田縣教師,2005年流失64人,其中進城32人,流失到外地、外系統32人;2006年流失66人,其中進城39人,流失到外地、外系統27人;2007年流失108人,其中進城64人,流失到外地、外系統44人;2008年預計流失人數在200人左右。
有校長說:“現在都不敢培養高級職稱的教師了,培養一個走一個。”
政府應規范教師流動問題
從調研情況看,除了舟山和溫州的文成縣實現了教師和公務員的同等待遇,我省大部分地方義務教育段教師工資收入與公務員差距較大。
省人大檢查組建議省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對農村優秀教師頻繁流動問題加以規范。“針對當前山區、農村學校教師流動過多,影響學校教學的情況,建議省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規范農村優秀教師頻繁流動問題。要提倡教師終身制。”
存在問題
小學校一年公用經費
僅夠水電支出
“義務教育段學生人均公用經費定額標準偏低,地區、城鄉之間投入不均衡。”這成了人大關注的一個焦點。
近年來,全省預算內學生人均公用經費保持較快增長,但定額標準還是偏低,一些地方按省定標準安排支出,難以滿足學校正常運轉,免費義務教育實施后,學校經費保障問題更加凸顯。
檢查組在調研時發現,尤其是農村一些小規模學校,一年的公用經費只有幾萬元,僅夠學校水電費支出。
民工子女就學壓力大
檢查組調研發現,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數量快速增長,就學壓力明顯加大。
如寧波、溫州至去年底,在義務段就讀的進城子女都已超過20萬人,約占所有義務段學生數的30%,造成城市公辦學校教育資源緊張,財政教育經費支出壓力加大,另外民工學校又普遍條件較差,造成新的不均衡。
紹興2007年全市民工子女入學人數達6.16萬,比2004年翻了一番,并且以每年近一萬人的規模遞增,不少公辦學校已達飽和,一些民辦學校又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3010301)
新聞助讀
昨天上午,省人大常委會聽取副省長鄭繼偉代表省政府作的關于全省教育工作情況的報告。
2003年到2007年,全省預算內教育經費分別增長19.5%、22.3%、15.5%、19.6%、23.5%,分別比當年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高4.6、6.0、1.9、4.3、7.2個百分點。
2004年,我省在全國省區中率先宣布基本普及學前三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目前全省15年教育普及率達到95.4%。
目前普通高等學校達到77所,各設區市基本形成“一本一專”或“一本多專”的高校設置布局。全日制普通本專科在校生達78萬人,普通高考錄取率自2002年以來每年保持在70%以上。
目前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38%,比2002年提高18個百分點,在全國省區中列第一位。
教育投入仍然相對不足,教育投入水平還有提升空間。過去5年中,全省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分別為2.44%、2.47%、2.36%、2.29%、2.34%,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例分別為20.5%、21.2%、20.5%、21.2%、21.3%,這與法律規定教育經費“兩個提高”的要求還有差距。
中小學生人均預算內日常公用經費標準還不高,地區之間投入不平衡,2007年最高的地方小學580元、初中800元,最低地方小學230元、初中330元。
中小學生體質與健康的部分指標呈下降趨勢,尤其是耐力素質下降明顯,6歲-22歲學生近視率為63.6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