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上的民生話題很多,異地高考、公車改革、個稅調整……反映的是一個主題:社會公平問題。
所謂公平,學界的解釋頗多,百姓最通俗的理解就是機會平等、利益均衡、不偏不倚。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社會公平是古老恒久的主題,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一種價值取向。
然而,永恒的公平主題卻有著動態的內涵與標準。
縱向上看,社會公平是歷史的,與社會的產生、發展同步。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對社會公平的認識、衡量標準可謂千差萬別。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關于永恒公平的觀念不僅因時因地而變,甚至也因人而異”。看待社會公平問題,須將其放到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結合具體的歷史背景來分析。
回望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人們對公平的期待總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水漲船高。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反思計劃經濟體制下平均主義導致的效率低下,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那個時代倡導的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隨著改革開放深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溫飽問題解決了,社會結構、利益格局、思想觀念都發生了巨變,“公平跟效率同樣重要”,公眾的訴求有了十分明顯的變化——不再是簡單的平均主義、低水平的物質利益均分,不但公平的標準在升級,涉及領域也越來越廣泛、內容越來越多元。
比如,當年農民放下鋤頭走進城市打工,被認為是打破城鄉壁壘,是公平的體現。今天,越來越多農民子女已經熟悉了城市生活,他們心中渴望的是完全不同于父輩的公平。當年,高玉寶呼喊的是“我要讀書”,而今天眾多家長期待的是孩子能夠公平地享用優質教育資源。
橫向上看,社會公平是具體的、相對的,在同一歷史時期,最基本的社會公平需求之上,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訴求不盡相同,他們對社會公平的心理期待也不盡相同,有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有人為自己謀求權利,也有人追究他人應承擔的義務。復雜、多樣的訴求在多元的社會里交織、碰撞,使社會公平問題凸顯。
雖然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升至世界第二,但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水平還比較低,需要長期、不斷的完善。與此同時,在經濟社會快速轉型期,體制機制中的不健全,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社會不公,所引發的矛盾也直接影響著公眾對社會公平的訴求。
今天,中國身處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只有及時、準確地解讀公眾在現階段對公平的新期盼、新訴求,洞悉民聲民愿與社會現狀的種種關聯,加強解決社會公平的緊迫感和自覺性,才有可能對癥下藥,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公平。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