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解決賬號運營存在的突出問題,國家網信辦10月18日召開“清朗·互聯網用戶賬號運營亂象專項整治行動”全國視頻工作會議,對開展互聯網用戶賬號運營亂象專項整治行動作出專題部署。這次專項整治行動緊盯違法違規賬號“轉世”、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信息違法違規、網絡名人賬號虛假粉絲、互聯網用戶賬號惡意營銷、向未成年人租售網絡游戲賬號等5類賬號運營亂象,強化監管,營造清朗網絡空間。
從飯圈互撕、祖安文化、陰陽話術等不良網絡行為,到侮辱、誹謗、威脅、散布謠言,再到流量造假、流量劫持、虛假粉絲、惡意炒作等等,網絡生態不僅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乎人民群眾在網絡空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關乎國家網絡安全,凈化網絡空間、營造清朗網絡生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近年來我國出臺《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等法律法規,通過“凈網”“清朗”等一系列整飭行動,有力地維護了網絡生態秩序,營造了良好網絡生態環境。但網絡生態環境的維護絕非一朝一夕,也絕不是一錘子買賣,必須構建起動態跟進監管、及時處置追責等一系列的制度機制,做到抓常抓長,才能做到標本兼治達到治理目標。
“景不為曲物直,響不為惡聲美”,賬號注冊、運營關系到網絡生態的源頭,源頭亂則生態亂,正如違法違規賬號“轉世”,倘若不能從源頭抓起,那就很難避免違法違規賬號借尸還魂、死灰復燃,導致前期治理功效功虧一簣。又如網絡名人賬號虛假粉絲、互聯網用戶賬號惡意營銷行為,通過惡意營銷,打造所謂“水軍”,通過“打投”、“控評”、“買周邊”、刷數據、刷流量等等,最終不僅容易形成錯誤的價值導向,還破壞了正常的網絡秩序,誘發不良粉絲文化、無底線追星等亂象。
同樣,基于保護未成年人,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是大多數國家的共識,諸如韓國的“灰姑娘法案”、歐美國家的網絡游戲分級管理等,都是為了讓未成年人能夠在良好的網絡環境中健康成長。向未成年人租售網絡游戲賬號行為,不僅違反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同時也容易將未成年人帶向沉迷網絡游戲的危險境地,其后果可想而知。
從源頭上對“轉世”、“虛假粉”、賬號惡意營銷、向未成年人租售網絡游戲賬號、賬號名稱信息違法違規等5類賬號運營亂象強化監管,一方面,需要網站平臺切實負起主體責任,從加強賬號注冊、使用和管理全流程強化動態監管,強化對賬號主體的規范管理。另一方面,有關職能部門要做到守土盡責,加大監管力度,通過舉報線索排查、監督抽查檢查等方式履行監管責任,通過加強宣傳、鼓勵民眾監督,推動形成激濁揚清的整治合力,強化網絡生態的正本清源,切實維護好、守護好清朗的網絡生態空間。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