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辯證看待“人走茶涼”》,批駁了官員的“退而不休”現象。文中稱:有的領導干部不僅在位時安插“親信”,為日后發揮“余權”創造條件,而且退下多年后,對原單位的重大問題還是不愿撒手。稍不遂愿,就感嘆“人走茶涼”,指責他人“勢利眼”。
人走茶涼,過期作廢,世態炎涼,人情如紙。這是不少下了臺、失去權的官員常哀嘆的失落感。不過,社會上也確實存在著趨炎附勢的勢利小人和現實。對于人與人之間的情誼來說,的確為人所不齒。但是,對于曾經手握公權力者,權力的余熱做到“人走茶涼”未必不是一件幸事。因為在諸如浙江“首虎”斯鑫良退休后,就成為杭州政商圈里的“活動家”;東莞市委政法委原副書記高少鵬,退休后仍利用在當地政法界的影響力,為廢品收購商“搶地盤”等的事例中,雖然自己做到了“人走茶不涼”“過期權不作廢”,但在這“高熱”不下,熱得“變餿”的官際關系中,既讓自己身陷囹圄,更是敗壞了一處處風氣,毀掉了一撥撥干部。
官員的“退而不休”,不想“人走茶涼”,實際是不愿“官走權涼”,撇不開一個“利”字。試想,自己一旦離職或退休以后,其原來掌管的權力已經不復存在,其手諭和口諭均已經失去了權力的意義,原來的屬下或公職人員或許不再奉之為“指示”謹遵照辦,那么以往的“見者側目視,側足立”,一呼百諾的景觀也將不復存在。于是乎,“大老虎”為了“余權”“余威”能發“余熱”,照樣有“熱茶”喝,千方百計利用手中權力,根據自己的好惡、利益和感情,提拔重用自己的心腹親信。這樣,即使自己下臺了,權力還掌握在自己人手里。“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新當權者自然要犬馬相報,要孝敬提拔他們的人,關照他們的子女親屬。
有道是“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當權力觀端正,時時牢記公仆的身份、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并堅持努力實踐,就會欣然面對“人走茶涼”。利欲熏心、視權位為私器的官員,才會挖空心思力保“人走茶熱”。感嘆“人走茶涼”,指責他人“勢利眼”的為官者,不妨想一想,當你身處高位神氣十足時,是不是只顧自己威風,而忘記了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的古訓,忘記了自己的義務和責任。有沒有以官嚇人、以權卡人、以勢壓人、一言九鼎?有沒有以權謀私?如今擔心不在位沒有權,沒人敬你“熱茶”。試問,你值得這一杯“熱茶”嗎?你放不下的真的是一杯“熱茶”?
或許有人要說,官員“退而不休”,閑來無事,發發“余熱”亦無不可,不會造成什么危害。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蔣潔敏、李春城就是鮮活例子。因為在中國這樣一個人情社會中,關系、人脈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要素,特別是那些身居要職的高官,在官場摸爬滾打幾十年,其經營的關系和人脈網更是錯綜復雜,能量驚人。如若將這些能量激發出來,只針對某一領域、某一公司,為少數人“集中供熱”,勢必引發社會深層次的公平焦慮隱憂,發“余熱”也必然淪為發“余威”。鑒于此,要讓官員放下手中“熱茶”,尤須制度發力,真正做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要讓權力期限無限延續。
人人有老時,莫嫌他人老。筆者并非贊同人與人之間交際“人走茶涼”,但期盼權力能像“到站下車”一樣,全身“裸退”。誠如有網友評論,權力的“人走茶涼”,是一種清醒、一種智慧、一種胸懷、一種品德。筆者認同這種評價,因為權力“人走茶涼”的態度,的確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思想境界。它是為官者把自己當成為民公仆,是為官者特權意識沒有在頭腦中根深蒂固,是為官者跳出醉心于權力的心態。愿所有的為官者都有“官走權涼”的勇氣,不要貪戀這杯不應有的“熱茶”。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