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青年呼格吉勒圖十八年前被以“正義”之名錯誤定罪和冤殺,今天同樣以正義之名還以清白。雖然無論多么真誠的道歉、多少國家賠償都不能喚回逝去的生命,但我們還是應該慶幸:在當今社會,正義的力量依然強大,正義有時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呼格案發生于十八年前,回頭來看,它帶有那個時代的司法在理念、制度、實踐上的很多印記,因此它的發生不是偶然的。鑄就“呼格案”的因素甚多,比如“嚴打”、從重從快的刑事政策;比如公檢法流水作業、重配合輕制約的司法模式;比如對被告人訴權(尤其是辯護權)的漠視,對辯護律師的種種限制;比如偵查中心主義以及審判程序的虛化;比如死刑核準權的下放、死刑政策的擴張,等等。
呼格案給我們的教訓并不止于錯案的原因,還有糾錯程序存在的問題。2005年疑似真兇趙志紅詳細交代“4·9”強奸殺人案以來,輿論對當年草草了結的呼格案提出了廣泛質疑。雖然從法律上說,趙志紅究竟是否“4·9”案“真兇”還未經法定程序正式確認,但法律專家普遍認為,僅就呼格案本身的證據而言,認定被告人有罪并處以極刑的證據明顯不足。然而,雖經當事人家屬長期申訴,媒體及社會各界正義之士不懈地關注、呼吁、推動,本案的再審之路卻走過了漫長的九年。顯然,這其中潛藏著司法救濟制度的缺失和各種錯綜復雜的利益羈絆。
自呼格案以來,中國的司法制度、訴訟程序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尤其是刑事訴訟法經歷了兩度修訂,新刑事訴訟法推出了一系列理念和制度的創新,如明確規定“尊重和保障人權”;改革完善辯護制度,強化律師的辯護權能;完善證據制度,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并賦予被告人不被強迫自證其罪的權利;嚴格規制強制措施的適用,限制不通知家屬的情形;改革完善偵查訊問程序,限制訊問地點,訊問過程引入同步錄音錄像制度,如此等等,極大地加強了當事人、辯護人的抗辯能力,有利于實現控辯平衡。另外,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啟動了大規模司法體制、機制改革,目標在于加強司法權行使的專業性、獨立性,防止來自權力及其他方面的不當干擾。我們可以樂觀地預期,上述改革舉措必將大大加強司法的公正性,提升司法的公信力,類似呼格案在今天應該不會再發生。
但是,我們仍然不可過于樂觀,這不僅因為當今世界沒有絕對完美無缺的司法制度,在任何司法體制下冤錯案都難以避免,更因為中國現今的司法制度仍然帶有改革轉型的階段性特征,還遠未達到成熟和定型。筆者認為,最大的問題是,目前刑事辦案仍然延續了舊的流水線模式,其弊病:一是雖然從理論上說,后一訴訟環節對前一訴訟環節的工作質量有監督檢驗的作用,但事實是由于各訴訟環節的相對獨立性,后一訴訟環節很難監督前一訴訟環節的工作質量,反而被前一訴訟環節所左右;二是各執法機關的關系應該是制約優先,否則不同訴訟職能的設置就失去了意義,但事實是各機關往往基于“打擊犯罪、維護秩序”的政治目標(任務)而走到一起,站在同一陣線,“配合”壓過“制約”;三是偵查機關把控著程序的啟動和案件的入口,偵查程序又是一種獨立的程序,這樣很容易形成偵查中心主義,后續的程序只是對偵查結論的確認,從而導致審判程序的虛化、走過場。如果不改變現行的訴訟模式,難保以后不會出現下一個呼格吉勒圖。當下,我們正在進行如火如荼的司法改革,而呼格案恰可成為改革的反面教材。
(作者系國家檢察官學院副教授)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