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資金去向不明,群眾質疑有關部門敷衍了事。這次在全國兩回上遭到代表委員的追問,公眾感覺很給力。
“社會撫養費收了多少?在哪里?誰管著?恐怕是一筆糊涂賬。”全國政協委員王名說,“且不說歷年來征收了多少,能不能把目前還沒有花掉的數額告訴我?” 全國人大代表張元貴說,這筆巨額資金不僅“去向成謎”,使用更是“難上加難”,門檻太高、程序繁瑣,有的物業公司派專人跑了兩三年,也沒鬧明白這個房屋的“養老錢”到底存哪兒了。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審計廳副廳長李心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時表示,今年將專項審計社會撫養費,邁出破冰之步。(3月5日檢察日報)
的確,社會撫養費、公交卡押金、房屋維修基金等公共資金似乎從來沒有公開過。即使過問,也是一問“三不知”,以致“習慣成自然”,悄然剝奪了公民的話語權和監督權。在倡導透明公開,誠信服務的今天,公眾自然想知道這些與他們利益息息相關的公共資金“去哪兒了”。而有關部門敷衍了事,支支吾吾。在“不能說的秘密”的背后,則掩蓋著“小金庫”、挪用、私吞等違法違紀現象,經不起檢查和審計。
公共資金涉及國計民生,自然應管好用好。如果還是一筆糊涂賬,當然應該接受公眾監督,給群眾一個交代,還群眾一個清白。把公共資金的事兒擺在兩會上說,并寫成議案或提案建議加強管理,合理使用,對社會對個人都是好事。決不能公共資金再這么“糊涂”下去,甚至變成少數人的資金,流進“小金庫”或私人的腰包,是法治社會的要求,也是公眾的訴求。
深化改革,讓許多長期沒有得到解決的老問題浮在水面,需要一個個的解決。其實廣受詬病的不止是公共資金,還有社會捐款、社會福利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去哪兒了”的追問,彰顯了兩會的職能,表達了民意。有了兩會的過問,并上升到制度的層面上加以設計和解決,取之于民的公共財富才可能回歸正途,還利于民,用之于民。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