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機場拍攝的“敦煌飛天”視頻走紅網絡。來自云南某藝術團的“00后”演員們在浦東機場候機時,于自動步道上即興擺出“敦煌飛天”的舞姿。“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飛天經典造型一一閃過。視頻末尾,一位拖著行李箱的大叔也抬起手模仿舞姿,讓人“忍俊不禁”,成為這段視頻迅速“出圈”的亮點。
一位普通路人“亂入”專業舞者的投入表演,讓短視頻呈現出戲劇張力,既有藝術表達的精致之美,也不失生活本身的粗糲真實。
“飛天”作為敦煌藝術的瑰寶,承載著東方美學的精神內核。年輕演員們將這一傳統文化代入日常生活場景,沒有璀璨的舞臺、精致的妝造,而是褪回藝術表達自帶的姿態意境、風格情趣。此時游客的自發加入,既彰顯了傳統文化不言自明的魅力與感染力,又反映出當下一種值得稱道的心態:面對傳統文化的日常化傳播,人們樂于成為其中一環,從被動接受逐漸變為理解與共創。
正是短視頻凸顯的反差與意外,讓文化傳播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可以如此親切、生動。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文化敘事的一部分,無需精通,不必完美,就像那位快樂的大叔一樣,只需沉浸其中、享受樂趣。
從數字化的聲光演繹,到沉浸式的話劇編排,再到擬人化的文創設計……近年來,傳統文化的“活化”形式層出不窮。而在這些主流嘗試之外,短視頻以其更自由、更接地氣的形態,為文化傳播打開了新空間。
傳統文化的傳播不局限于舞臺與展廳,優質短視頻也不只是簡單的內容搬運,而是將文化“人格化”,使其真正走進生活、打動人心。事實上,再經典的舞臺形象、再資深的文化品牌,只有“放下身段”、真誠靠近普通人,才能收獲更廣闊的傳播天地。前不久,老牌文學刊物《作品》雜志社長王十月在街頭奔跑推銷“我們這個雜志很好看”的生動一幕,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院長姜鐵紅帶著學生排練的樸實視頻,都曾引發共鳴。
這也提示人們,在短視頻時代,文化從業者不妨更主動地“下沉”到大眾場域,將文化精品嫁接于日常場景。這里的“下沉”,絕非意味著品質的降格或審美的妥協,而是指傳播姿態的轉變與溝通語境的回歸。只有“飛入尋常百姓家”,與當代人的情感同頻、心靈共振,才能保持文化的生命力,同時打開“全民共創”的更多可能性。就像有了前面的“1”,后面產生的一串“0”才更有意義——而這,正是文化在當代更豐富、更生動的價值所在。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