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昨日第六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上表示:“尚德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礎,食品安全是生產者生產出來的。”本次會議透露出,今年將要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開制度,在全國建立食品安全紅、黑名單。
在言必談規則、法治今天,談到食品安全問題,我們往往首先想到嚴刑峻法,對于危害“舌尖安全”的從業者,很多人呼吁先罰他個傾家蕩產而后快。用法治守護食品安全,甚為重要,但這只用上了一只手,還有一只手應該抓道德倫理。汪洋副總理在中國食品安全論壇上提出,用“尚德”和“守法”兩種手段約束食品企業,尤其是建立食品安全紅黑名單,無疑令人期待。
誠然,一味用道德力量約束食品生產企業不可取,但我們也必須正視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本原由,不是法治不嚴,而是道德滑坡。其實,無論是舌尖上的中國引發收視熱潮,還是食品安全問題成為集體焦慮,我們對于食品有著最樸實的道德情感。食品行業的商人同樣“以食為天”,同樣需要再日常中的飲食儀式中實現生命的終極意義,也同樣害怕陷入“易糞相食”的困境。從這個角度上說,食品安全問題道德倫理治理的現實價值不言而喻。
用道德力量守護“舌尖上的安全”,路徑有很多,比如加強道德教育,樹立普遍的食品安全道德觀念等等。但這些手段往往是形式價值大于使用價值,而建立食品安全誠信體系,通過建立食品安全紅、黑名單,構建食品生產經營者道德監督體系則更具使用價值。“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在我們的社會語境中,道德譴責的效果并不比法律懲罰差。定期公布紅、黑名單,搭建信息互通平臺,“曬”出生產經營者的道德信譽,給守德者的道德資本“加分”,增加悖德者的失信成本,無異于讓食品生產經營者都戴上了“緊箍咒”。
其實,輿論很早就在呼吁建立食品安全紅黑名單,而一些生產經營者為“自證清白”,已開始主動亮出“紅名”。成都“油條哥”李剛一年內實驗50多次,將油條的含鋁量降低到16mg/kg,遠低于國家標準規定的100mg/kg,他將這些信息公示在店內,食客絡繹不絕。而河北“良心油條哥”劉洪安在炸油條的時候,每天堅持用新油,為了讓顧客監督,他還掛出“安全用油,杜絕復炸”的大標語,并貼出驗證方法,提供“驗油勺”,也受到熱烈追捧。由此可見,食品安全問題越是突出,從業者的自律意識和訴求越是強烈,在這個時候,監管部門亮出紅黑名單,可謂正當其時。
有句話說得好:“一張簡單的飯桌上,包含了經濟發展的全部道理”。我們的市場經濟既是法治經濟,更是道德經濟,市場經濟能夠健康運行,往往需要先進的商業倫理“強筋壯骨”。紅黑名單能否倒逼食品行業的道德倫理重構,我們拭目以待。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