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糾紛似乎又卷土重來。這兩天在搜索網站上輸入“醫患”,可以瞬間迸出超過60萬個結果,這其中多半與近期在廣州、南昌以及溫嶺等地的傷醫,甚至是殺醫案有關。公安部日前就明確表態對暴力傷醫行為“零容忍”,要求貫徹落實《關于加強醫院安全防范系統建設的指導意見》,嚴厲打擊各種侵害醫護人員的犯罪行為,切實維護醫院正常的診療秩序,各地輿論也提出不少建議——深化醫改,重塑職業形象。然而,任何一個社會群體都無力獨自扛下這面大旗,改善醫患關系只能靠社會各界合力解決。
這些年,醫患糾紛的主體從醫院方面與患者,變成了醫生與患者。這種現象令人深思,與醫院院墻內外的機制存在很大關系。如醫院要求先交錢再看病,因為它也是商業化社會的組成部分;再如小醫院住不滿而大醫院擠破頭,往往是因為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讓醫院間的診療技術和設施有很大差別。落實到醫患關系的對峙雙方,醫者往往抱怨自己辛苦看病掙錢少;而患者則受到各種傳聞和報道的誤導,見到對自己熱情的醫護人員,反而會疑竇叢生。
輿論目前集中要求深化醫改,這是修補醫患關系的治本之策,但這種修補不僅僅是衛生行政部門的工作。無論醫改有多成功,也未必能解開社會在醫患關系上的每一個小疙瘩。舉例來說,英國在1948年推出公共醫療體制,被視為全球學習的榜樣。但相對成熟完善的英國醫療也一樣飽受批評,除了新聞媒體曝光的醫療事故之外,有時還要接受各種詰問。例如曾經擔任英國衛生大臣的萊斯利就被媒體質問
“為什么公立醫院里的病號飯,多年來一直那么難吃”,萊斯利只能解釋“醫院里進什么樣的食物,不是衛生部一家就能做主的”。
同樣,重塑醫療行業的職業形象,也不是醫院一己之力就能實現的。無論是當醫生,還是當護士,在英國都是說者自豪、聽者尊敬的職業。這不僅因為從醫者必須要接受高等教育期間的嚴進嚴出制度,也是因為在社會收入分配上,醫生護士的薪金總體都有令人滿意且公開的保障。無論是一個英國普通護士,還是一個主治醫生,他們的年薪標準都對外清楚可見。所有人都明白,只要堅守從業道德,這份不錯的收入不僅穩定,而且逐年增加。
從醫光榮,在英國乃至很多西方國家,往往是通過長期的輿論宣傳,深入人心的。和內地播不完的抗戰劇、婆媳劇相比,無論是美劇還是英劇,倒是有更多反映醫院救治題材的長壽劇,讓觀眾從驚心動魄的搶救題材中看到,每一個站在手術臺邊的工作者都是這個社會的英雄。
醫患糾紛的出現不應被簡單視為中國社會治理方面的缺陷,它其實更是我們每個人在履行社會責任時的缺位。每一個公務人員、零售業主、媒體人,都可能在某一天成為走進醫院求診的病患。醫患糾紛在中國讓人談之色變,但人人都應意識到,如果在改善醫患關系中自己也能幫上一些忙,而不是去一味埋怨行政部門、醫院,要求他人履行職責,那么中國的醫患關系走向好轉的步伐就能快一些。▲(作者是旅英媒體人)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