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擺不好權與法的位置,是約束社會前行的瓶頸,而薄熙來案的公正審理,展現的是“面壁十年圖破壁”的決心。
昨日,備受關注的薄熙來案在山東省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法院認定薄熙來犯受賄罪、貪污罪、濫用職權罪,數罪并罰,決定執行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法律面前無特例,職務高低無特權,面對以身試法者,法律給出了嚴肅的回應。
薄熙來是高級干部,一度還有著不錯的公眾形象。對于該案,網民們看法不一。有人認為應從嚴處理,殺一儆百;有人認為應網開一面,大而化之,不同的視角觀點各異。
在現代社會,這種情況并不意外。現代人生活在資訊高度發達的空間中,過多、過快的信息流不斷壓縮著判斷的空間,匆忙的生活節奏不允許人們深思熟慮,沒人關注你的推理過程,人們只想知道你的態度。然而,正是匆忙間選擇的態度,最終裹挾了每個人。看到身邊人反對,我們裝作由衷厭惡,看到身邊人贊成,我們又立刻表演陶醉。正是由于內心充滿不確定感,才令意見沖突、觀點博弈、立場紛爭等日常化,才讓戾氣空前膨脹。
所以,應致力于規則的建設,致力于邊界的維護。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只有人人尊重法律,人人堅守法律,一個社會才能有效地運轉起來。但,這不是喊喊口號就能實現的,它需要腳踏實地去積累,把握好一個個關鍵點,穩步推進,才能最終成功。毫無疑問,對薄熙來案的審判又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首先,司法程序嚴謹,在審理過程中,薄熙來的辯護權沒受到任何限制;其次,審理公正透明,全程通過微博、視頻等渠道展現在大家面前,不僅有利于公眾監督,同時也是宣傳法律的絕好教材;第三,處理結果公正。在量刑上,沒有因薄熙來的特殊身份而有所損益,也不因輿論壓力而放棄專業精神。
長期以來,擺不好權與法的位置,是約束社會前行的瓶頸,而薄熙來案的公正審理,展現的是“面壁十年圖破壁”的決心。如果說,宣判前還有種種猜測,宣判后的事實則化解了人們的擔心、懷疑和動搖。這,體現的是法治精神的勝利,展現的是公開、公正的力量。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