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于近日啟動的國資系統薪酬大調查,從單一工資管理向全面薪酬管控轉變,新增“隱性福利收入”調查,直面國企薪酬領域癥結。“此次最大的突破是直面隱性收入。”中國社科院人口和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說,真正導致我國社會貧富差距增大的是某些階層隱性收入的增加,絕大多數的隱性收入被少數人占有(8月23日《四川日報》)。
“低工資,多補貼,泛福利”,常用來形容一些國企的薪酬狀況。公平地說,不少國企人員的工資并不高,和一般民企的工資水平并不懸殊,但為何“國企擠破頭,民企人難留”?除了國企所蘊含的工作穩定度,還在于他們的薪酬體現在看不見的地方,即“多補貼,泛福利”。有例為證:不久前,國家審計署公布報告顯示:中移動購買2400萬元健身卡當做職工福利,一些央企違規給職工蓋樓發卡;此前的審計中,包括中國核工業集團、南方電網等多家國企違規發獎金、補貼、旅游費……
可以說,與工資單相比,那些名目繁多的福利更有含“金”量。補貼過多、福利過濫,早已激起了輿論不滿,但多到什么程度、濫到什么地步?公眾并不掌握,往往都是通過審計部門的審計報告,抑或媒體的個案披露才略知一二。比如,人民日報去年報道,供職于某國有金融機構中層的王女士坦承“我心里并不踏實”,原因是各種“好事落不下”,比如各種福利補貼:包括每年5萬元左右的養老保險,含社會保險和企業年金;每年7萬多元的住房補貼和公積金;每月的車費補貼和汽油補貼2000元;每年報銷社保以外的各種保健醫藥費單據5000元;圖書卡、旅游費約2萬元。此外還有住房以及子女就業便利——其女大學畢業后,也在金融口工作。
對一些國企暗流洶涌的福利,監管部門也許并不能準確掌握,也正因為如此,就需要摸底。此次啟動的國資系統薪酬大調查,最大的亮點當屬調查隱性福利,即在以往調查的基礎上,新增“工資外收入情況”一項。這意味著,調查內容將涵蓋職工隱性福利收入、補充養老保險費(企業年金)、補充醫療保險費、住房公積金、各類商業保險等內容。
調查雖有必要,但應保證真實全面。如果大張旗鼓地調查,那些國企必然早作準備,還能調查出真相嗎?如果走馬觀花,象征性調查,也很難發現問題。與其聲勢浩大地調查,不如暗訪,悄悄地摸底,不如通過多種渠道查實,設置舉報熱線。此外,國資委應該聯合多個部門一起行動,比如由國家審計部門、統計部門以及其他主管部門共同調查。
摸底,就要摸實底;但摸底之后怎么辦?應該大起底,即將所有摸清的情況,一一公之于眾,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一個細節不能不提,據記者了解,此類調查國資委自2007年以來每年都會開展,但調查結果從未公布。為何不公布?有何顧慮?當然,除了起底,更應該清理不合理的補貼和福利。有專家稱,“摸清家底”最重要的意義便是為推進收入分配改革提供參考,推動收入分配改革。“應當破除壟斷因素,提升分配規則的透明度。”誠如斯言,如果只摸底而不起底,更不推動收入分配改革,這樣的摸底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