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即將進入“兩會時間”。記者從上海市人大、市政協會務籌備組獲悉,今年“兩會”貫徹中央和市委改進作風的要求,采取了不少新舉措:厲行節約、精簡費用,不擺鮮花、不鋪紅毯;餐桌上,菜色品種精簡;會場里,倡導代表委員不空談、講短話、獻實策——盡顯節儉、務實之新風(1月24日《解放日報》)。
代表房間不擺水果、鮮花;出行取消了警車開道,不封路、不清道、不擾民;代表報到時間錯開交通高峰期;不插彩旗、不掛標語;紀念品簡化或取消;倡導代表委員不空談、講短話、獻實策……
如果說今年地方“兩會”最大的變化,恐怕就在于這一股節儉務實之新風。毋庸置疑,這股新風拂面有著積極現實意義。它不僅可以節約不少公帑,也有利于增強會議效果。
當然,人們在欣聞變化的同時,更是希望這股新風能夠浸潤至整個日常政務活動。畢竟,如果把政治活動比作一臺機器的話,“兩會”僅僅是其中一個部件,而機器的良性運轉,取決于整體部件的精良程度。說白了,如果隨著各地“兩會”的閉幕,公款吃喝、彩旗飄搖、大搞排場等奢糜之風照舊活躍于政務活動,“節儉務實”顯然是談不上蔚然成風,而更像是“一陣風”。正因如此,我們不僅要繼續掀起良好的會風,還要著力通過優良會風促政風。實現這一點,至少需要在以下兩方面努力:
一是通過制度踐行樸實作風會風。事實上,中共中央政治局于去年年底一致通過的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已經為制度推行做了一個“頂層設計”,只不過,會議究竟怎樣開才合理、個別地方仍然開“豪華會議”又該如何等等,這方面還需要通過制度進一步細化,并使之更具操作性和監督性。畢竟,“八項規定”雖然具有很強的警示性和號召力,但部分地方仍然大搞“下有對策”。例如內蒙古某貧困縣一副縣長年終為接待一天泡八次溫泉、無錫一街道辦官員集體飛赴廈門開會等現象就是典型。
二是在制度化樸實會風的基礎上,如何讓節儉務實貫穿于整個政務活動,更是一個深刻的政治命題。例如“兩會”不用高檔酒菜,那么對于日常公款大吃大喝現象又該如何監督?要知道,對比近期國人廣泛關注的“舌尖上的浪費”,“兩會”用高檔酒菜不過“九牛一毛”。正因如此,“兩會”新風要想取得持久的帶動力和生命力,就必須建立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及時把節儉務實的精神體現在日常政務活動的制度上,甚至內化為每一個干部和機關的政務自覺。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制度制定出來了,還要謹防執行難問題。事實一再證明,好的規定難以落實,問題常常不在規定本身,而是缺乏配套措施和完善的監督機制,違規成本過低,才導致很多規定都形同虛設。基于此,要規避“兩會”新風不是“一陣風”,不至于在平常政務活動的執行中走樣、扭曲,應從如下兩點入手:
首先就是要健全相應的配套制度,例如財政預算和使用公開制度的建立,可以從根子上消弭公款招待不計成本、以辦公用品的形式開具發票來沖賬等濫用公帑現象……
其次是建立起立體的監督制度。一方面建立相應的監督與舉報機制,另一方面則要有相應的問責措施。這里須特別提醒的是,除完善體制內監督,還很有必要通過各種方式鼓勵輿論監督——一旦有了網絡、媒體曝光或群眾舉報,紀檢監察部門就必須迅速介入,以實現違紀必究,維護作風建設相關制度的高度權威。
總之,地方“兩會”新風僅僅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但政風作風的根本轉變離中央以及民眾期待還有相當距離,這項工作任重道遠,深刻考驗著各級政府的執政智慧。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