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鬼酒停牌了。因為被曝酒里含有塑化劑。 而隨后,中國酒業協會發布聲明稱,白酒產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劑成分。目前,我國白酒標準正在研究白酒產品塑化劑含量標準限定,某些媒體在缺乏依據的情況下就斷言白酒產品塑化劑超標,這種做法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對白酒來說,跟中藥一樣,身上有著揮之難去的文化氣息。日常小聚也好,婚喪宴請也罷,席間不可無酒。酒不僅壯膽,也怡情,更是情感交流的工具。白酒是中國傳統文化熏蒸出來的產物,那個時候沒有工業酒精,沒有這個劑那個劑,酒能醉人即是標準。中國的一些傳統食品,比如醉蟹、臭豆腐都沒有標準,我們照樣吃得不亦樂乎。李白斗酒詩百篇,應該沒有塑化劑的功勞。勸君更盡一杯酒,這情誼里也沒有摻入塑化劑。時至今日,酒里怎么就有了塑化劑了?
當我們從農業社會邁入工業社會,當白酒成為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產業時,當我們傳統的固態發酵法不能滿足產能需要時,也許就給了塑化劑乘虛而入的空間。根據酒協的說法,白酒產品中的塑化劑屬于特定遷移,主要來自生產過程中的塑料制品,如接酒桶、輸酒管以及直接接觸成品酒的塑料內蓋、塑料袋、甁、桶包裝等。于是乎,一些白酒企業紛紛發表聲明和塑料品撇清關系,有的說“無論是釀酒還是存儲工藝中,都普遍采用不銹鋼或陶瓷器具。”還有的稱“公司特意從江蘇宜興購置陶瓷壇存酒,陶瓷壇封蓋用的是布料,導管方面采用不銹鋼”。與塑絕緣,何來塑化劑?先不論這些聲明真實度幾何,至少我們可以認識到一點,在蘇丹紅、塑化劑這些從未見過的化學名詞出現在我們身邊時,有些中國味道、有些傳統工藝,恰恰是不能輕易背棄的。
白酒里出現了塑化劑,危害到底幾何呢?有專家指出,即使按照此前媒體報道中曝出的白酒中檢出超標塑化劑劑量,對人體危害亦不大。酒協說,塑料制品(設備)在白酒產品生產過程中,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已使用近40年,未出現因塑化劑致病案例。這句話顯然說得有點找抽,但是反過來說倒是可以成立,就算酒里發現了塑化劑,你要是偶爾喝上幾兩,而不是40年如一日,一日喝一斤,還真未必有什么事。其實比塑化劑超標與否,更應該重視的,是過量飲酒的危害。
從前沒有塑化劑,而今警惕塑化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反映了我們對食品安全認識的深化與進步。但這同時也對我們的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酒協被媒體詬病的一點是,去年6月,就已經了解到白酒中含塑化劑,并要求全面查清白酒中的塑化劑產生來源,隱瞞了公眾17個月之久。這同時,國家相關部門也應該了解到了這一情況。但既沒有向公眾說明,也沒有采取行動制定白酒行業的塑化劑檢測標準。比塑化劑更危險的,其實是信息不透明、不公開。在知情權被剝奪后,被隱瞞的信息往往成為地雷,在引信某一天被點燃后,常常會迸發出讓人意外的破壞力。
在我們的食品行業遇到越來越多的新事物、新問題時,是該認識到這一點了:事前預防比事后監督重要,事前公開比事后曝光必要。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