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開申請,是公民進行有序政治參與的公開正當渠道,是大道。如果這個大道走不通,常關閉,人們就會走小道。而小道給政府部門所帶來的震蕩和沖擊要遠大于大道
一家媒體梳理公開報道發現,近年來在多起大學生以公民身份向政府部門申請信息公開的案例中,僅有一例成功。而且這成功一例的信息,其實早已在之前的有關發布會上向社會公布了。
盡管屢戰屢敗,但不少公民仍然不屈不撓、屢敗屢戰。最新的信息公開申請,針對鐵道部12306購票網站,西北師大學生黃煥婷申請公開具體項目內容及所花金額,北京知名維權律師董正偉則申請公開網站建設、設計以及招投標過程中的全部信息。
實事求是地講,個別信息公開申請不暢,與申請者的準備不充分有關。只因為申請者自己不知道,就把政府部門已經發布過的信息申請公開,嚴格說來這是沒有用好自己的公民權利。最近廣受關注的大學生劉艷峰被陜西財政廳拒絕公開楊達才工資,實質上則與申請錯了對象有關。工資屬于官員財產,其信息的公開權理論上應該是陜西紀委和組織人事部門,因此,陜西財政廳“不在其公開范圍”的拒絕理由,并沒有錯。
然而,盡管有申請意愿的公民應當準備充分,但申請不成功的主要矛盾卻不在公民身上,而在于一些政府部門死硬抵制,拒絕公開。而且,即使公民申請有程序、方法、內容方面的不妥,政府部門也有責任解釋清楚,不能讓公民不斷去碰壁。這些年不少政府部門推行為民辦事的“首問負責制”,不管問的對象是否正確,只要問的是你政府部門,你就有責任對民眾負責到底,不能讓民眾像無頭蒼蠅似的亂碰。面對公民信息公開申請,政府部門“首問負責”的理念不能變,也應當一管到底。
政府部門有信息公開的責任,這是信息公開條例的要求,是現代政府行政的基本理念,是“創造條件讓人民監督政府”的要求,是發展的大勢。除非國家規定的保密需要,任何拒絕信息公開的行為,只會使自己成為不斷被壓縮空間的“困獸”。每一次拒絕公開的背后,都是一次政府部門公信力的流失,都是一次政府部門公共形象的毀損。唯有早公開、主動公開、公民所需要和所申請的及時公開,才能在時代大勢下贏得主動、贏得信任。
從政府部門信息公開的方式看,主動公開的公共信息、公益信息,不少缺少實質性內容,民眾想知道的信息往往闕如,公開信息的質量不高早已為社會所詬病。而政府部門需要在公民申請后公開的信息,目前尚缺少高效、高質的成功案例。
信息公開申請,是公民進行有序政治參與的公開正當渠道,是推進公民監督的有序形式,是公民主張知情權的重要維權方式。一言以蔽之,是大道。如果這個大道走不通,常關閉,人們就會走小道。而小道往往是無序的、出其不意的、猜測質疑的,其給政府部門所帶來的震蕩和沖擊要遠大于大道。在這個意義上,政府部門更應當尊重和善待公民的信息公開申請,以“服務政府”、“透明政府”的理念,為公民做好信息的公開服務,培育公民有序參與意識,才能引導公民走大道,最終形成政府與民眾之間的良性互動。
拒絕公開信息是沒有出路的,“困獸”的結局只會成為笑柄。一些政府部門更應當規范自己的行為,秉公辦事。如此,才不會擔心一些信息見不得人,面對任何信息公開申請都坦然。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