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有一部災難片《2012》在國內熱映,天崩地裂、地動山搖、火山噴發、洪水肆虐、城市毀滅……這些驚心動魄的場面讓無數觀眾深深震撼。雖然這只是影片虛構的2012年出現“世界末日”的景象,卻形象地揭示了破壞環境必將受到大自然懲罰的道理。
應該看到,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近年來,我們在加強環境保護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積極的進展,部分流域區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工業產品污染排放強度有所下降。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長期積累的環境問題尚未解決,新的環境問題又在不斷產生。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已經集中出現。一些地區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已經到了令人觸目驚心的程度。
當前,到底是什么導致環境污染嚴重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發展方式粗放。我國經濟總量雖位列世界第二,但產業水平總體上較低,污染排放多,對環境破壞大。據統計,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每增加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廢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一些單位產品污染物排放量要高出10倍以上。這種粗放的發展方式若不改變,環境污染就難以得到根本遏制。
經濟利益驅動。一些地方在推動發展中,重經濟輕環保,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只顧當前,不計長遠,考慮局部利益多,著眼全局利益少,有的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利益。
執法問責不嚴。雖然近年來環境法制建設得到加強,環境監管力度加大,但是環境保護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時有發生,對環境違法處罰力度不夠,導致企業違法成本低,助長了環境污染行為的發生。
體制機制弊病。目前,環境管理職能分散交叉在多個部門,環境保護的統籌協調、統一監督職能仍需加強。地方環保部門實行雙重領導、以地方為主的管理體制,不利于地方環保部門獨立執法。地方政府的環保責任只限于本行政區,轉嫁污染屢禁不止,跨界跨區域流域污染加劇。
環境問題錯綜復雜,污染行為往往是短期的,但帶來的危害是長期的,其解決必然付出高昂代價。國內外發展實踐告訴我們,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須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鏈接
PM2.5
是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其直徑不到人的頭發絲粗細的1/20。與較粗顆粒物相比,它大多含有重金屬等有毒物質,在大氣中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可直接進入人的支氣管,易引發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大。PM2.5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主要產生于日常發電、工業生產、汽車尾氣排放等過程中的直接排放;另一方面是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揮發性有機物等在空氣中通過化學反應產生的硝酸鹽、硫酸鹽等二次污染物。2012年2月,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增加了PM2.5指標。
世界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土壤遭破壞;氣候變化、能源浪費,溫室效應的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減少;森林面積減少;淡水資源受到威脅;化學污染;大城市的無序擴大損害自然區;海洋過度開發和沿海地帶被污染;空氣污染;極地臭氧層空洞。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