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于近日發布了《加強公立醫院廉潔風險防控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出,患者入院時要進行醫生不收“紅包”、患者不送“紅包”雙向簽字。(8月2日《新京報》)
衛生部出臺這種意見,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種雙向簽字的監管作用恐怕還要觀察,雙方即使都簽了字,但完全可以“一手簽字,另一手送紅包”。
其實,“紅包”的存在和當事醫生的道德水平有一定的關系,但“紅包”存在的核心問題是優質服務資源的不足,如果人們能夠比較容易得到放心的醫療服務,誰還會為醫生送去“紅包”而增加自己的就醫成本呢?而在醫生這個層面來說,收紅包類似一種治療中的黑市現象,在醫療價值低于實際的勞動力價值時,就可能發生通過“桌子底下的交易”來得到經濟上彌補的情況。醫生們為了彌補勞動力被壓榨的損失,選擇收紅包不足為奇。
導致優質醫療服務差的原因大致有如下三個方面,其一是目前的醫療資源整體匱乏,這和國家醫療投入的比例不高,實際從事臨床工作的人數不多有關。其二,國家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很多基層醫療機構閑置,造成醫療資源浪費。其三,醫療的監管機制不完善,一些低質量的醫療行為時有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送“紅包”的行為,提高醫生對患者的關注度,從而在局部提高其醫療水平,就成為部分患者尋找優質醫療服務的有效途徑。
因此,要杜絕“紅包”現象,最有效的手段是加強醫療投入,讓醫生收入更體現醫生的勞務價值,讓醫生不靠收紅包,也能夠得到體面的收入。同時完善醫療監管,對醫生的醫療行為作出合理的評價,讓醫生“不敢”草率行事,保證醫生不因自己的好惡而影響醫療行為,換句話說,讓不收紅包的醫生有體面的收入,不送紅包的患者也可以得到合理的治療,紅包現象自然就會逐漸減少。
讓患者在住院時和醫生互簽不送和不收“紅包”協議的方法,對于治理“紅包”而言只是治標不治本,還需要別的措施給力。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