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更多專家學者能站出來,利用其專業知識,為大眾提供指引,共同來推動對于政府財政預算的社會監督。
7月19日起,數十個中央部門向社會公開2011年決算和2012年預算,以及行政經費、“三公”經費的支出情況。媒體對大量的數據進行報道時,往往要采訪專家進行解讀,不過,細心的人會發現,能站出來對中央部門預算決算和三公賬單進行點評的專家學者似乎并不多。一個“花絮”是——本報和京城其他兩家媒體采訪的均是同一人——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
中國那么多大學、研究機構,研究政府財政和預算的專家學者,肯定不在少數,為何三家媒體卻不約而同找了同一個人呢?熟悉新聞采訪工作的人都知道,這是因為愿意“露臉”的專家學者并不好找,相關的學術圈內牛人名人不少,但罕有樂于直面媒體和公眾的,所以,像葉青這樣愿意在媒體上發聲的學者,無疑成了媒體的“救命稻草”。
政府部門公布的預算決算和三公賬單,在普通人看來,往往是枯燥而晦澀的,不易讀懂讀透。所以,需要有人來為公眾進行通俗化的解讀。這樣的解讀,一方面需要“內部”相關的政府部門,向公眾提供自身更多細節性信息,對紙面的數字作出進一步說明和解釋;另一方面,受過專業學術訓練,長期研究關注政府財政預算的“外部”專家學者,也有為公眾釋疑解惑之責。
專家學者作為知識分子,需要一種責任擔當,積極參與社會事務。要知道,學術的最大意義在于關注解決現實的問題,學術研究只有立足實踐、貼近生活、走進大眾,才能產生真知,實現其價值。為了學術而學術,兩耳不聞窗外事,吝于將觀點想法與社會大眾分享,其實有違學術的精神。
何況,中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多屬公立,花納稅人的錢創建,日常運轉費用一部分也由納稅人稅金支付。所以,供職于這些單位的專家學者,理當承擔著服務社會、服務民眾的天然使命。專家學者所擁有的知識并不只屬于他們自己,而是全社會的共同財富,他掌握的知識越多,開啟民智、服務大眾的責任就越大。
著名學者易中天曾說過:人文學科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人的幸福服務,所以,除了一部分在書齋里潛心治學的學者以外,也需要有一部分人將學術轉化為可以直接為社會現實服務的東西。因此必然會有一部分學者走出書齋,走向社會,走向大眾,走向媒體。一個真正希望傳播自己思想、而且相信自己的思想和研究對社會有益的學者,是一定不會放過大眾傳媒這個平臺的。
當下,政府部門公開預決算和“三公賬單”,正在成為一種常態。但是如果民眾的參與不足,這種財政預決算的信息公開,其效應就會打了折扣。因此,期望更多的專家學者能夠站出來,利用其專業知識,以舉手之勞,為大眾提供指引,提高民眾參與監督的能力,共同來推動對于政府財政預算的社會監督。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