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膠囊事件,曝出已近十天。十天前,你若不幸偶然風寒,有個頭疼腦熱,吃顆速效膠囊,可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但是,在“皮革膠囊”風波愈演愈烈的今天,你再摸出一粒膠囊,沒準就會舉著藥品包裝盒,盯著藥企名稱,再與新聞曝光的9家藥企13個批次問題膠囊產品反復比對,確認無虞后,才敢小心服用。
吃點治病的藥,都搞得神經兮兮,實在苦了廣大患者。出了問題,而且還是震驚全國的藥業弊案,相關涉事企業和監管部門,第一時間不是誠意致歉,召回理賠;不是引咎自省,嚴厲管控。相反,問題企業拒不承認,竭力自辯;監管部門最初還避重就輕,大喊讓人們“對醫藥事業有信心”;再配合著所謂業內專家輪番上陣,賣力吆喝著“鉻超標膠囊對人體無太大影響”這種不合時宜的結論。毒膠囊事件裹挾的輿論風暴,只能越來越激烈。
這樣的毫無反省之心和擔責之意的事后應對,我們都快看膩了。可惜,每有涉及食品藥品的公共事件,此種應對套路,還是一再自動重啟。該狡辯的狡辯,該推諉的推諉,直到民怨沸騰,民意洶洶,不可收拾時,公關滅火式的問責,才姍姍啟動。但是,小修小補,無濟于事,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個例子。
好在,此次輿論聲勢不減,監管持續發力,毒膠囊事件的發展,正在呈現出向好的一面:起初自稱“受害者”,極力辯護的修正藥業,在頻遭黑客問候之后,現也不敢再犯眾怒地打“良心藥、放心藥”的“良心牌”,悄悄改了口號;中央批示嚴查毒膠囊事件,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牽頭,公安、監察、衛生、質檢等多部門聯動,全面清理整頓;而在嚴厲打擊下,鄭州一段排污明渠內,一夜之間出現大量空心膠囊,300余米的渠溝被各色膠囊堆積成了“彩虹河”。民眾表示,可能是小作坊偷偷生產藥品。
可見,如果監管一直裝聾作啞不作為,與企業講良心,純屬異想天開。這是由資本逐利的天性所決定的。而如果某些基層監管部門,甚至與問題企業沆瀣一氣,背地里干些見不得人的利益輸送,那指望監管鏈條不出現潰敗,更是不可能。比如,河北阜城問題明膠廠縱火案,經查系地方公權人員指使。這背后是否有某些利益交易,顯然值得存疑。
發生人為縱火的洋明膠廠,也是毒膠囊事件的源頭。這個小小的作坊式的明膠產業村,或也濃縮著這個行業里各種亂象。由此可以管中窺豹,可以進行系統的深層審視。問題明膠,不止這一個廠一個村,幾十年來作為當地重點扶持的產業項目,一夕之間成為人人詬病的問題之源。其間夾雜了哪些問題,顯然不是鏟平作坊,就能完全掩蓋的;也不是人為縱火,就能徹底焚毀的。
多部門聯合執法已經大規模展開,各地戰果也很明顯,可是我們不希望這是一陣風的運動執法,不希望這是為了平息民怨安撫民心的一次應景式的嚴查嚴打,而是希望藉此對整個行業亂象深度剖析和整治,將工業明膠混入食用、藥用領域的焦慮徹底撫平。否則,毒膠囊收尾還遙遙無期。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