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國家監察部、公安部、證監會聯合召開關于資本市場內幕交易案處理的進展通報會。
這一次證監會聯合國家司法力量一起通報有關案情,更彰顯了打擊內幕交易已經上升到國家行動的層面,對于飽受摧殘的投資者重樹市場信心將起到積極作用。
資本市場的立市基礎是公平公正公開的“三公”原則。內幕交易是一些權勢者利用內幕信息所進行的交易,它嚴重顛覆了市場的“三公”原則,使市場淪為賭場。從近期通報的案件來看,內幕交易已達到嚴重泛濫的程度,它的一個后果便是使投資者的入市信心受到嚴重挫傷。最近,由于下跌中的股指與10年前的位置重合,市場出現了“10年零漲幅”的抱怨,不管這種說法是否準確,但這10年來內幕交易猖獗,中小投資者損失嚴重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盡管內幕交易在世界上所有資本市場都有所表現,但中國市場上的內幕交易卻有不同于國外市場的明顯的“中國特色”,這就是領導干部,尤其是身處政府部門的官員也熱衷于參與內幕交易,這在國外市場上是很少見的。在通報會上披露的幾個案例中,就有南京市原經委主任劉寶春涉足內幕交易案。官員參與內幕交易,這固然表明官場腐敗侵襲到了資本市場,但另一個深刻的原因是,由于中國資本市場的市場化程度欠缺,給腐敗分子利用權力提前知曉內幕信息并從事內幕交易提供了“制度性便利”。
我們注意到一種現象,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規模急劇擴大,政府加強了對它的干預,但是,行政以現有模式管理市場,并不能保證市場發揮出最佳的效應,反而給一些握有權力的官員牟取個人利益提供了尋租空間。因此,要達到根治內幕交易這個目標,監管部門加大查處和打擊力度固然是不可或缺,但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推進市場化建設,在政府“守夜”的前提下把可以讓市場自行解決的問題還給市場,從根本上堵塞以權謀私、內幕交易的“制度性漏洞”。
最近10多年來,證監會一直在致力于推進資本市場的市場化進程,但是,從其實踐來看,所謂市場化僅僅停留在股票發行價格的確定上,而在其他方面反而加強了權力對市場的干預。這在客觀上使內幕交易表現得更為復雜,而且由于官員參與其中,也加大了監管部門查處內幕交易的難度。加強市場化,減少政府對市場的行政干預,雖然不可能徹底根絕內幕交易,但是,當來自政府官員的內幕交易基本杜絕以后,我們就可以期待監管部門能夠更方便地行使監管權,對內幕交易建立起強大的監管網絡,讓中小投資者能夠享受到“三公”的陽光。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