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一年一度的除夕春節才能回故鄉與故鄉見上一面,面對故鄉的山、故鄉的水,像久別的親人,倍感親切。像游子回到母親的懷抱。這種感覺,大概就是故鄉情吧?
我的故鄉在通化縣英額布鎮(現名)原名:英額布公社、英額布鄉。據考古,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人類祖先就在這里生活起居。英額布是滿語,意思是臭李子,一種灌木樹,結深黑色的珍珠大小的果子,酸甜。想當年女貞人部落打仗路過此地,又饑又渴,遇上臭李子樹,摘臭李子充饑解渴。英額布有個英鴿山,也是滿語,還有個美麗的傳說。說很早以前,一個年輕的獵人,走進深山老林里搭了一個木屋。他每天上山打獵,有一次和黑熊搏斗中受了重傷,是一只英鴿用靈芝草救活了他,不料這只英鴿在回去的路上被森林惡雕撕得四分五裂,獵人萬分悲痛,把它的頭、爪、翅膀、羽毛都撿起來埋在山頭,然后歷盡千辛萬苦射死了惡雕,為英鴿報仇雪恨。打那以后,掩埋英鴿的山頭變成了英鴿的模樣,由此得名英鴿山,現英鴿山位于鎮政府南邊。
我是1984年農歷7月23日子時,共和國天亮前出生在故鄉英額布鎮英額布村煙子窯屯,一個普通家庭里。父親當時在郵電局從事話務,母親在家從事家務。我在故鄉英額布渡過孩童、小學、初中時代,1968年從故鄉踏上開往遼南的列車,參軍保衛祖國,從此,離開故鄉、父母,一別6個年頭。轉業后,在縣里參加了工作,從此,除了回家團聚過年和特殊日子回故鄉看看,平時很少有時間回故鄉,與故鄉見面的機會越來越少,但是故鄉始終裝在心里。一想到故鄉就感到熱乎乎的。一種思念、牽掛常纏繞在心頭。尤其是遠離故鄉在遼南參軍服役時,每當夜晚望著異鄉的明月,常有“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思鄉之情。那時的故鄉是放在心里,每當閉目思故鄉,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會浮現在眼前,歷歷在目,什么英鴿山,蝲蛄河,英額布水庫,雞冠砬子等,甚至房前山坡那棵粗大挺拔的長青松,還有屋后河邊的一排排紅柳,只是現在隨著時間推移河道已改變,紅柳已無影無蹤,但孩時紅柳的記憶一直珍藏銘記在心坎上,永遠抹不掉。
我在故鄉生,在故鄉長,故鄉的山水養育了我,哺育了我,讓我終生難忘。孩提、小學、初中都是在這里渡過的。故鄉給我帶來了很多歡樂和幸福。記得小時候,春天,我和小伙伴一起到野外采野花、挖野菜,用紅、綠柳做柳笛,奏響春天的樂章。夏天,到蝲蛄河里洗澡、摸魚、抓蝲蛄。秋天,上山摘五味子、山葡萄、圓棗子、山梨、山里紅等。冬天,上山打柴、套兔子、滑冰、放爬犁坡。再不就組織幾十個小朋友登英鴿山,兵分兩路,模擬紅、藍雙方部陣學打仗,在不就攀上形似雞冠子的雞冠砬子模仿狼牙山五壯士壯烈跳崖。如今回想起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尤其令我難忘的是1959年至1961年,全國性遭水災,糧食吃緊,鬧“糧荒”,農村每天每人只有幾兩糧食,不夠一頓吃的,為了活命度日,滿足生理、生命需求,只能靠大量野菜樹皮充饑。當時,只有一個感覺,“餓”,每天,只有一個任務,“吃”,肚子好像無底洞,怎么吃都不感覺飽。晚上餓得睡不著覺,白天餓得兩眼冒金星。當時我12歲,上小學,早上肚子撐得鼓鼓的,剛下第二節課,幾泡尿出去,肚子就像泄了氣的皮球——癟了,餓得嘰里咕嚕直叫。放學鈴聲一響,撒腿就往家跑,到家不管三七二十一,野菜、菜團子,拿起三下五除二,哥兒幾個你爭我搶,狼吞虎咽,填飽肚子再說。吃完不用大人吱聲,拎著菜籃子采挖野菜,準備下頓飯。什么苦苦菜、婆婆丁、小根菜、柳蒿、鴨爪子、折麻子、水芹菜、大葉芹、貓爪子、刺嫩芽、刺木果棒、柳蒿、蕨菜、猴腿、雞腸子菜、榆樹錢、榆樹皮等。秋天果子熟了,上山采摘臭李子、山里紅、山葡萄、山核桃、山梨等野果充饑。好多野菜、野果都是在那時候認識的。野菜成了餐桌上的“主力軍”,家鄉的父老就是靠家鄉盛產的各種野菜、野果渡過了那段艱苦、難熬的歲月。那段挖野菜、吃野菜的艱苦歲月,讓我品嘗到了什么叫苦,什么叫甜,怎樣生活,如何工作。那段艱苦歲月,最大的收獲是讓我們兄弟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培養了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讓我們從小學會了自力更生,縫縫補補,洗洗涮涮,勤儉持家的本領。如今,生活雖然好了,仍然保持著當年艱苦奮斗、勤儉持家的傳統,不敢奢侈浪費,這與當年那段刻骨銘心艱苦歲月的磨礪是分不開的。如今,每當春暖花開,我都要到野外采野菜回來吃,去尋找、捕捉、品嘗、咀嚼、感覺那段艱苦歲月,那段艱苦歲月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今,我已年過花甲,雖在異鄉,但我忘不了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忘不了故鄉的父老鄉親,故鄉養育了我、培養了我、教育了我。
如今,每當回故鄉過年,看到故鄉今非昔比的變化,為故鄉由衷的高興,我衷心的祝愿故鄉英額布在全國改革大潮中,騰飛、發展、繁榮、富強。
最親不過故鄉人,最難忘的不過故鄉情。
(作者單位:吉林省通化縣檢察院)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