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推開窗,嗅著清新的空氣,濕漉漉,潮潤潤,醉心裨益。眺望鳥瞰,一輪紅日透過濃濃的水蒸氣灑落下來,給窗外的那片竹林鋪上了一片金色的光,在微風的吹拂下,翩翩群舞,波光蕩漾,一浪接過一浪,這支風中舞動飄逸的畫筆,承接著大地的脈氣,洋洋灑灑,成就了多姿多彩的水彩竹畫。
趕早的鳥兒在翠竹林中時而飛翔,時而跳躍,鳴叫著,嬉戲著,似乎比趕早的上班族悠閑了許多。
趁興走下樓來,漫步在曲徑通幽的竹林小道上,看竹、聽竹、賞竹,青青翠竹中全然就是一個竹氏大家族,水竹、金竹、鳳尾竹、斑苦竹、大明竹、粽粑竹、忠孝竹、高節桿竹,好多都是我從未見過的竹。每種竹林旁,都有一塊石刻標記,除了竹之名,還有古今的文人墨客為竹賦予的人文品質,“有節骨乃堅,無心品自端”!吧δ乒,飄搖仍自持”等。
我雖對竹文化知之不多,但對竹之情節卻由來已久,記得小時候在老家板橋的一個小山村里,就與竹結下了不解之緣。這里野竹多余家竹,除了家戶人家的水竹園外,什么廖竹、風竹、油竹那是一山又一山,一片又一片,全是野生。作為家竹的水竹,人們一般是不用的,俗話說,“家有一園竹,得要古怪老漢蓄”,可見家竹之珍貴。而野竹就不一樣了,尤其是廖竹,那是房前屋后,坡上坡下,漫山遍野,應有盡有,父輩們用它蓋房子、編竹壁、做竹樓、織撮箕、當四季豆站(桿)子,還有打草鞋的竹麻和夜行的火把……用途之廣,生活中總離不開它。說來也怪,也就是毛主席逝世的那一年,這一帶的竹子全部開花結子,爾后逐漸枯萎消失,只有廖竹的種子得以繁衍,但也只有少量存活,且細小無法再供人們使用。
時過境遷,家鄉的野竹早已成了抹不去的記憶;那些竹的奉獻和土掩石壓能出頭的精神,直抵心性。而眼前這些活靈活現,并附有高貴品質的竹,堪稱氣韻生動,搖曳心脾。
難怪西方學者視中國為“東方竹子文明的故鄉” ,可見中華竹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人們耳熟能詳的《歲寒三友》中,竹為第二。多少文人墨客為之吟詩作賦,贊美竹,歌頌竹、吝惜竹,你看蘇軾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那種對竹的吝惜。當然更多的是對竹子高風亮節的贊美,鄭板橋的《題墨竹圖》“細細的葉,疏疏的節;雪壓不倒,風吹不折”。 老一輩革命家葉劍英元帥在1963年的《題竹》詩中這樣寫道“彩筆凌云畫溢思,虛心勁節是吾師;人生貴有胸中竹,經得艱難考驗時。革命先烈方志敏在《詠竹》中吟道“雪壓竹頭低,低下欲沾泥,一輪紅日起,依舊與天齊。”鄭板橋也好,革命先輩也罷,他們借竹抒懷,借竹釋意,以竹之高節,竹之空(虛)心,竹之韌性為修煉人生的最高境界。今天品讀和領悟這些詩文,仍大有裨益。
中國是詩的國度,詠物詩—詠竹詩更是獨具特色,詩與竹的完美結合,以竹喻人,以竹修身,為中華竹文化譜寫了燦爛一頁。
翠竹青青,不虛此行,翠竹別墅的竹林使我領略到了竹之風、竹之韻、竹之神。漫步其間,凝神靜氣,聆聽和感受那竹海演繹的生命之歌,綠色之歌,浩然正氣之歌,這歌聲滲透耳鼓,穿透心靈。 竹之高節。
(作者單位:湖北省恩施市檢察院)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